《中醫詞典》解釋「白喉猛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白喉猛將

白喉猛將為中醫治療白喉重症之關鍵藥組,出自《白喉忌表抉微》,主要針對熱毒熾盛、陰津耗傷之重症,非尋常輕症所能輕用。其藥性峻猛,直折火毒,故須辨證精準,以免誤伐無辜。

分層論治

白喉猛將依藥性強弱與作用層次區分為四類:

  1. 上層鎮藥
    藥性最為峻烈,功擅清熱解毒、鎮降浮火,多用於熱毒壅盛、咽喉腫痛難忍之症。常見藥物如「犀角」(現多以水牛角代之)、「黃連」等,直折上焦火勢,以防熱毒內陷。
  2. 次層潤藥
    主養陰潤燥,適用於熱毒未退而陰液已傷者。如「生地黃」、「麥冬」,既能清熱,又能滋陰生津,緩解咽喉乾灼、黏膜燥裂之象。
  3. 中層消藥
    以化痰散結、清利咽喉為主,針對痰熱搏結、喉間腐膜難消之症。藥物如「貝母」、「瓜蔞仁」,助化解黏稠痰涎,疏通氣機。
  4. 下層導藥
    功在引熱下行,使邪毒從二便而出。如「大黃」、「玄明粉」,透過瀉下通腑,導熱毒外泄,減輕上焦壅滯。

配伍與運用

白喉猛將須依病情輕重與病勢趨向靈活調配。例如:熱毒熾盛而津未大傷者,可重用上層鎮藥;若陰傷明顯,則需潤藥與消藥並行;若見腑實便秘,則佐以下層導藥。然四層用藥並非涇渭分明,臨證常需相互協同,以達「清、潤、消、導」並行之效。

此類方藥體現中醫「逐層透邪」之治療思想,強調在急症中分消走泄,既祛邪又護正,惟須嚴格遵循辨證,方可收峻藥緩攻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