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喉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白喉嚨
白喉嚨為中醫病名,見於清代醫著《時疫白喉捷要》,乃「白喉」之俗稱,屬中醫喉科急症範疇。此病以咽喉腫痛、黏膜覆蓋灰白色偽膜為主要特徵,多因時行疫毒侵襲,或肺胃積熱上攻咽喉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白喉嚨之發病,外因多與燥熱疫毒之氣相關,尤以秋冬之際,天時燥令,邪氣易從口鼻而入;內因則責之於肺胃素有鬱熱,或陰虛內燥,正氣不足,致使疫毒內陷,纏結咽喉。其病機核心為「熱毒壅盛,灼津成痰」,痰熱搏結於咽喉,凝滯氣血,形成白腐偽膜。
臨床表現
白喉嚨初起可見咽喉紅腫疼痛,繼而黏膜表面出現灰白色偽膜,邊緣清晰,堅韌不易剝離,強撕則易出血。常伴發熱、口渴、煩躁、咳嗽聲啞等症。若疫毒深重,可能內陷心包,出現高熱神昏,或流注經絡,導致肢體痿痹等變證。
證型辨治
- 風熱疫毒證
症見咽喉腫痛、偽膜初成,伴發熱惡風、舌紅苔薄黃。治宜疏風清熱、解毒利咽,方用「除瘟化毒湯」加減。 - 肺胃熱熾證
偽膜蔓延、咽喉糜爛,高熱煩渴、口臭便秘,舌絳苔黃燥。治宜瀉火解毒、涼血消腫,方選「神仙活命飲」合「黃連解毒湯」。 - 陰虛燥熱證
病勢纏綿,偽膜乾燥,咽喉乾痛,低熱盜汗,舌紅少津。治宜養陰清肺、潤燥解毒,主方為「養陰清肺湯」。
外治法
中醫傳統除內服湯藥外,亦重視局部治療,如以「冰硼散」或「錫類散」吹喉,以清熱解毒、祛腐生肌;或以「六神丸」研末調敷,緩解腫痛。針刺可選少商、商陽等穴放血泄熱。
古籍論述
《時疫白喉捷要》強調此病「傳變最速」,需分標本緩急施治。清代《重樓玉鑰》亦載:「喉間起白如腐,其害甚速」,指出其具傳染性,並列專篇論述白喉治法,反映出中醫對疫喉證治的系統性認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