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喉次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白喉次將
「白喉次將」為中醫治療白喉時所用之次要藥物,此名詞首見於清代醫家撰著之《白喉忌表抉微》。其概念源於白喉初起階段,病勢尚未顯著,或症情輕淺,醫者一時難以明確辨識病機輕重,故先選用藥性較為平和之品,或配合中層消藥、下層導藥等,以疏風透邪、緩解病勢,而非直接投以峻烈之劑。
理論依據
白喉在中醫學中屬「喉痹」、「疫喉」範疇,多因感受時行疫毒,或肺胃積熱上攻咽喉所致。《白喉忌表抉微》強調治療此症需「忌表」(避免過用辛溫發散之藥),以防助熱傷陰。而「次將」之設,乃因白喉初起時可能夾雜風邪表證,如微惡風寒、咽喉腫痛尚輕等,此時若誤用溫燥升散之品,恐引邪深入;若過用寒涼,又易冰伏邪氣。故「次將」藥物多選性質中和者,如:
- 疏風清熱類:牛蒡子、薄荷、桑葉等,輕清透邪而不助火。
- 利咽解毒類:桔梗、甘草、射干等,緩解局部腫痛。
- 中層消藥:如連翹、金銀花,清熱透表,防邪內傳。
- 下層導藥:如玄參、生地,既清熱又兼顧陰液,為後續治療鋪路。
臨床運用
「次將」之用貴在靈活,需視病機演變調整。若疫毒較輕,風邪偏重,可藉「次將」輕宣肺氣;若熱毒漸熾,則需轉用「正將」(主攻藥物,如石膏、黃連)或「猛將」(峻劑,如犀角、大黃)。此分層用藥之法,體現中醫「因勢利導」之治療思想,避免一味攻伐而傷正氣。
與其他藥將之關係
《白喉忌表抉微》將白喉用藥分為「正將」、「猛將」、「次將」等,次將雖非主力,卻具承上啟下之效。例如:初起若見咽喉微紅、身熱不揚,可先以薄荷、牛蒡子(次將)透表;待熱毒明顯,再逐步加入黃芩、梔子(正將)清熱;若見痰壅氣促,則需改用葶藶子、瓜蔞(猛將)瀉肺逐痰。
總言之,「白喉次將」反映中醫辨證用藥之細膩層次,既顧及表邪之疏解,亦為後續攻毒預留餘地,實為白喉治療中不可或缺之過渡策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