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喉敗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白喉敗象

白喉敗象為中醫證名,首見於清代醫家所著《白喉忌表抉微》。其將白喉病程中出現之多重危重證候歸類為「敗象」,意謂病情已入險境,治療難度極高。此類證候多反映臟腑氣血嚴重失調,邪毒內陷,陰陽離決之象,臨床須詳辨其機轉。

主要證候分類

1. 氣陰耗竭證

  • 喉乾無涎:津液枯涸,肺胃陰液耗竭,咽喉失潤。
  • 七日滿白不退:白膜佈滿咽喉,纏綿不退,屬邪毒深伏,正不勝邪。
  • 汗出如漿:氣隨津脫,陽氣外越,多見亡陰亡陽之兆。

2. 毒熾閉竅證

  • 白塊自落:假膜剝脫,可阻塞氣道,乃熱毒蝕肌之危象。
  • 痰壅氣喘:痰熱壅肺,氣機痹阻,甚則肺氣閉絕。
  • 兩目直視:熱極生風,肝風內動,或邪陷心包所致。

3. 陽衰厥脫證

  • 面唇俱青:氣血瘀滯,心陽不振,或寒凝血瘀之徵。
  • 角弓反張:風毒入絡,痙攣動風,病涉肝腎陰竭。
  • 天庭黑黯:腎氣衰敗,真臟色現,預後極差。

4. 脾胃敗絕證

  • 服藥嘔吐不止:胃氣衰敗,升降逆亂,藥石難入。
  • 未服藥大便洩及服藥腹瀉不止:脾陽陷敗,運化失司,完穀不化。

5. 氣血逆亂證

  • 鼻孔流血:肺胃熱毒迫血妄行,或陰虛火炎傷絡。
  • 眩漲神痰:痰濁上蒙清竅,神明被擾,多兼氣血逆上。

病機探析

白喉敗象之成,多因時行疫毒(白喉桿菌)襲肺系,初起失治或誤治,致邪毒內陷,戕伐五臟。其關鍵病機包含:

  • 毒陷心包:熱毒熾盛,內擾神明,可見神昏譫語。
  • 亡陰亡陽:津液暴脫,陽氣外散,呈現陰陽離決。
  • 臟腑氣絕:肺氣閉鬱、脾陽衰敗、肝風搐搦等,多臟同病。

古籍論述延伸

《白喉忌表抉微》強調「忌發汗解表」,認為白喉本屬燥火為病,誤用辛溫則助熱劫陰,加速敗象形成。書中列舉諸多逆證,實為三陰(太陰、少陰、厥陰)經氣衰微之表現,尤以少陰腎虛為本,邪熱浮越為標。

此類危候,傳統中醫辨治需分標本緩急,或急固元陽(如參附湯回陽),或泄熱存陰(如黃連阿膠湯養陰清熱),然須據脈證靈活權變,非可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