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白喉

白喉,又稱白纏喉白菌,為急性疫癘性傳染病,首見於《時疫白喉捷要》。此病多發於秋冬時節,氣候乾燥,久晴不雨之際。《重樓玉鑰》有載:「喉間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患此者甚多,惟小兒尤甚,且多傳染。」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肺胃素虛,復感時行疫毒,邪氣由口鼻侵入,纏結咽喉。疫毒熾盛,化燥傷陰,或與體內痰火互結,纏阻喉關,甚則內陷心包,危殆性命。

臨床表現
初起咽喉疼痛,吞嚥加劇,繼則喉核(扁桃體)出現白點,迅速擴展成乳白或灰白色假膜,邊界清晰,光澤顯著,堅韌難剝。倘強行撕脫,則見出血,假膜旋即復生。病情加重時,假膜蔓延至懸雍垂、喉關內外,甚則波及氣道,致呼吸窒塞、鼻翼煽動、唇面青紫,伴見心悸怔忡等危候。全身症狀可見頭痛身楚、微熱或寒熱交作、胸悶煩躁、口臭鼻塞、神疲乏力等。

證型辨治

  1. 陰虛肺燥

    • 症見咽乾燥痛,假膜色白乾燥,低熱纏綿,舌紅少津。
    • 治宜養陰清肺,主方用養陰清肺湯(生地、麥冬、玄參、丹皮等)。
  2. 疫毒熾盛

    • 症見咽喉腫痛閉塞,飲水嗆咳,目赤聲嘶,口氣穢濁,煩渴引冷。
    • 治宜瀉火解毒,方選神仙活命湯(龍膽草、黃芩、梔子等)。
  3. 痰火壅阻

    • 症見喉中痰鳴如鋸,氣促胸悶,假膜迅速擴散。
    • 治宜清熱滌痰,可用猴棗散合土牛膝根、葶藶子、大黃、礞石、竹瀝等瀉火逐痰。

針灸療法
取穴以合谷少商(刺血)、天突足三里內庭為主,宣通肺氣,清泄熱毒。

治療禁忌

  • 忌升提湧吐,恐邪毒上攻。
  • 忌溫散發汗,以免耗損陰液。
  • 忌峻下亡津,致陰竭氣脫。
  • 忌刀針破割,防毒散內陷。
  • 忌藥輕病重,貽誤救治時機。
  • 忌過投苦寒,反助燥化火。

此病須與虛寒性咽喉白腐(如虛寒白喉)鑒別,後者多因陽虛寒凝,治當溫補,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