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頂門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頂門疽

頂門疽,又稱「頂門癰」,屬中醫外科癰疽範疇,首見於《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卷六十三。此症發於頭頂正中(百會穴附近),因該處為諸陽經交會之所,氣血匯聚,一旦邪毒蘊結,易成疽腫。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頂門疽多因外感風熱邪毒,或內蘊火熱之氣,上攻頭頂,致使經絡壅滯,氣血不暢,熱毒腐肉成膿。亦有因七情鬱結、飲食不節(如過食辛辣厚味),助生內火,循經上擾而發。

臨床表現

初起患處隱痛,漸生硬結,色紅腫脹,觸之灼熱;若未及時消散,則腫勢擴大,頂端軟化成膿,伴隨劇痛、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狀。膿成後,瘡頂破潰,流出黃稠膿液,若膿出暢泄,則腫痛漸消;若毒邪深陷,可能傷及腦絡,甚則引發「疔瘡走黃」(敗血症)。

辨證分型

  1. 風熱壅盛型:腫塊初起,色紅灼痛,伴惡寒發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2. 火毒熾盛型:腫脹劇烈,膿頭顯露,口渴煩躁,便秘尿赤,舌絳苔黃,脈洪數。
  3. 氣血兩虛型:多見於潰後,膿水清稀,瘡口難斂,面色萎黃,脈細弱。

治法方藥

  • 初起(未成膿):以清熱解毒、疏風散結為主,可用仙方活命飲(金銀花、當歸、赤芍等)加減,外敷金黃散以消腫止痛。
  • 膿成期:切開排膿,內服透膿散(黃芪、當歸、穿山甲等)托毒外出。
  • 潰後期:若氣血虧虛,予八珍湯補益氣血;若餘毒未清,佐以五味消毒飲清解殘熱。

外治與針灸

  • 針灸:選百會、風池、合谷等穴,瀉法以疏泄熱毒。
  • 外治:潰後以九一丹提膿祛腐,後期用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

頂門疽因位處險要,古醫籍強調「早治為佳」,若延誤恐生變證。其辨治須結合整體經絡氣血變化,體現中醫「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