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臂少陰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臂少陰脈

臂少陰脈為早期中醫經脈名稱,即後世所稱之「手少陰心經」,屬十二正經之一。此脈首見於《足臂十一脈灸經》,為先秦時期經脈理論的重要記載,其循行路線與病候描述,反映了早期經脈學說的樸素形態。

循行路線

據《足臂十一脈灸經》所述,臂少陰脈的循行路徑為:

  1. 起始於心:內屬於心臟,為手少陰經之根本。
  2. 沿筋內側上行:循行於前臂內側後緣(「循筋廉」),經尺側腕屈肌腱與指淺屈肌之間。
  3. 經肘腋:上貫臑部(上臂內側),出腋窩(「出臑內下廉,出腋」)。
  4. 走脅部:延伸至側胸脅區域,與心臟功能密切相關。

後世《靈樞·經脈》進一步完善其循行,補充「從心系,上挾咽,繫目系」等分支,並明確其「起於心中,出屬心系」的內屬聯繫。

生理功能

臂少陰脈主司心臟氣血運行,其功能體現於:

  • 主血脈:心氣通過此脈調控血行,濡養心神。
  • 通於神明:與精神意識活動相關,故《素問》稱「心藏神」。
  • 開竅於舌:經脈連繫舌體,反映心火上炎或心血不足之證。

病候表現

《足臂十一脈灸經》記載其主病為「脅痛」,後世擴展為手少陰心經病候,包括:

  • 經脈所過之疾:如腋下腫痛、臂內後廉痛、掌中熱痛。
  • 心臟相關症狀:心悸、胸悶、心痛、煩躁。
  • 神志異常:失眠、健忘、譫語。

治療應用

早期以灸法為主,《足臂十一脈灸經》強調「諸病此物者,皆灸臂少陰脈」。後世針灸學發展後,其常用腧穴如:

  • 神門:原穴,寧心安神。
  • 少海:合穴,緩解臂麻、心痛。
  • 通里:絡穴,治心悸、舌強。

此脈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臨床常配合調治心系疾病,體現經脈理論的整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