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白汗

白汗為中醫證名,指邪氣內鬱、表虛不固所致之汗出。此名首見於《素問·經脈別論》,後世醫家多承其說,如《黃帝內經太素》吳崑注云:「邪實於里則表虛汗出,故曰白汗。」其機理在於邪氣內蘊,陽氣被遏,衛外不固,腠理疏鬆,故汗液自出。「白」者,取義於五行中肺屬金,其色白,亦暗喻陽氣外泄之象。

名稱考釋
白汗又稱「魄汗」,古文中「白」與「魄」通假。《內經》有「魄汗未盡」之說,意指汗出與肺氣相關(肺藏魄)。《類經》釋曰:「魄屬陰,白為肺色,汗出如肺氣之宣發,故曰白汗。」可見其名兼涵病機與臟象聯繫。

病因病機

  1. 邪實於里:外邪入裏化熱,或內傷積滯,導致陽氣被鬱,正邪交爭,迫津外泄。
  2. 表虛不固:素體衛陽不足,或久病耗氣,腠理失於溫煦固攝,津液外溢為汗。
  3. 肺氣失宣:肺主皮毛,若肺氣壅滯或虛弱,宣降失常,可影響營衛調和而致汗出。

臨床特徵

  • 汗出質地清稀,或伴有氣短乏力、面色㿠白等氣虛之象。
  • 若兼邪熱內鬱,可見汗出而黏、心煩口渴,然表證不顯。
  • 《醫宗金鑑》提及「白汗如珠」者,多屬陰陽離決之危候,然此說今少用。

與相關證候鑒別

  • 自汗:純因氣虛或陽虛,汗出無邪實內擾,動則尤甚。
  • 盜汗:陰虛內熱所致,寐時汗出,醒則汗止。
  • 戰汗:外感熱病中正邪劇爭,先戰慄後汗出,屬轉歸之兆。

白汗一證,體現中醫「邪正相爭」與「表裏相關」之理論特色,臨床需審其兼症,辨明虛實,方能對證施治。傳統文獻多將之歸於「汗證」範疇,然今之醫家較少單列為獨立病名,而重其病機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