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果中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白果中毒
白果中毒,乃因過量服食生白果肉或皮膚接觸白果所引發之中毒證候。白果,又稱銀杏,性平味甘苦澀,有小毒,歸肺經,具斂肺定喘、止帶縮尿之效。然其種仁及外皮含有銀杏毒素(ginkgotoxin)、銀杏酸(ginkgolic acid)等成分,過量攝取或誤觸,可致人體氣機逆亂、陰陽失衡,甚則耗傷真元,危及性命。
病因病機
白果內服中毒,多因過量生食所致。《本草綱目》載:「白果,熟食溫肺益氣,生食降痰,然多食則壅氣動風。」生白果毒性較強,尤以小兒誤食為甚,蓋因小兒臟腑嬌嫩,易受邪毒侵擾。中毒之機,在於毒邪入裏,擾動肝風,閉阻心竅,導致氣血逆亂,甚則蒙蔽神明。若毒邪外犯肌膚,則易發為接觸性皮炎。
臨床表現
內服中毒
初期可見胸悶煩躁、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中焦氣機阻滯之象;繼則毒邪入血,擾亂心神,出現驚厥抽搐、肢體強直、面色青紫、脈象微弱散亂等症。若毒邪深陷,則可見神昏譫語、呼吸微弱,終至陰陽離決。
外觸中毒
皮膚接觸白果種仁或其外皮,可引發皮膚紅腫、丘疹、水皰,甚則糜爛流水,此乃毒邪鬱於肌表,與濕熱相搏所致。
古籍論述
《隨意居飲食譜》提及:「白果殼、白鯗頭、麝香可解白果毒。」白果殼性味苦澀,能斂毒;白鯗頭(鹽醃魚頭)味鹹性平,或能和中解毒;麝香辛香走竄,可開竅醒神,然其使用須辨證斟酌。
中醫辨證論治
白果中毒屬「毒邪內陷」或「毒鬱肌腠」之證,治當以清熱解毒、息風開竅為主。可選用黃連解毒湯、紫雪丹等方劑清解內毒;若見肝風內動,可佐以羚角鉤藤湯平肝息風;外治可用黃柏、苦參等煎湯外洗,以清熱燥濕。然重症者,應兼用現代醫學方法,以保元氣。
白果雖為藥食兩用之品,然其毒性不可輕忽,臨證當審慎用之。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