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白疳

白疳,為中醫五疳之一,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屬小兒疳證範疇,其特徵為皮膚枯燥、面色無華,多因脾胃虛弱、氣血津液生化不足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白疳的成因主要與以下機制相關:

  1. 脾胃虛損:小兒脾胃嬌弱,若飲食不節(如過食生冷、偏嗜肥甘),或久病傷脾,致運化失職,水穀精微無法濡養肌膚。
  2. 津血虧耗: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津液不布、血失化源,肌膚失潤而見枯燥。
  3. 肺氣不榮:肺主皮毛,脾土虛弱則母病及子,肺氣不充,皮毛失養而色澤暗淡。

臨床表現

  • 皮膚徵象:肌膚乾燥粗糙,缺乏潤澤,甚則脫屑。
  • 面色異常:面部蒼白或萎黃,無正常紅潤光澤。
  • 兼症:或見形體消瘦、毛髮枯槁、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脾虛症狀。

證型辨治

白疳的診治需結合整體辨證,常見證型與治法如下:

  1. 脾胃氣虛證
    • 主證:面色萎黃、倦怠乏力、納差便溏。
    • 治法:健脾益氣,方選參苓白朮散加減。
  2. 津虧血燥證
    • 主證:皮膚乾裂、口唇燥裂、舌紅少津。
    • 治法:滋陰潤燥,方用沙參麥冬湯合四物湯化裁。
  3. 土虛木乘證
    • 主證:面色青白、煩躁易怒、爪甲不榮。
    • 治法:培土抑木,以逍遙散合健脾藥配伍。

古籍論述

《諸病源候論》指出白疳「令兒皮膚枯燥,面失顏色」,強調其與營養輸布障礙的關聯;後世醫家如錢乙《小兒藥證直訣》進一步提出「疳皆脾胃病」的觀點,認為調理脾胃為治疳核心。

調護原則

傳統中醫重視「藥食同源」,可輔以山藥、茯苓、蓮子等健脾食材,或適度運用推拿手法(如補脾經、摩腹)以助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