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白髮

白髮為病證名,屬中醫「髮白」、「華髮」範疇,指未屆衰老之年而頭髮過早變白,或散在性花白,甚則全白之症。此證多見於青少年或中年,古稱「少年白」,《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七明言:「腎主骨髓,其華在髮。若血氣虛,則腎氣弱;腎氣弱,則骨髓枯竭,故髮變白也。」揭示其病機與腎精虧虛、氣血不足密切相關。

中醫病機探析

  1. 腎精虧虛:腎藏精,其華在髮,髮為血之餘。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房勞過度、久病損腎,致腎精虧耗,髓海空虛,無以化生陰血濡養髮根,則見早白。
  2. 氣血兩虛: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若飲食勞倦傷脾,或思慮過度暗耗心血,氣血乏源,髮失所養,故而枯槁變白。《黃帝內經》云:「婦人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正言氣血衰少之候。
  3. 肝鬱血熱: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而化火,灼傷陰血;或青少年陽氣偏盛,血熱上炎,燔灼髮根,亦可致髮色早白。
  4. 血瘀阻絡:頭為諸陽之會,若氣滯血瘀,經絡壅塞,氣血不能上達巔頂,髮失濡潤,亦見白髮叢生。

證型辨治

  • 肝腎陰虛型:頭髮稀疏花白,兼見眩暈耳鳴、腰膝痠軟、舌紅少苔。治宜滋補肝腎,方選七寶美髯丹(何首烏、茯苓、牛膝、當歸等)加減,或常服首烏延壽丹
  • 氣血兩虛型:髮白漸增,面色萎黃,心悸怔忡,脈細弱。治宜益氣養血,方用人參養榮湯八珍湯化裁。
  • 血熱風燥型:白髮多見於頭頂,伴頭皮瘙癢、煩躁易怒。治宜涼血烏髮,方選草還丹(生地黃、地骨皮、菟絲子等)加牡丹皮、赤芍。
  • 氣滯血瘀型:白髮夾雜,頭痛如刺,舌暗有瘀斑。治宜活血通絡,方用通竅活血湯加女貞子、旱蓮草。

外治與食養

  • 單方驗方:何首烏一味,切片泡茶,久服養血烏髮;桑椹熬製糖漿,滋陰補腎;黑芝麻炒研,與米煮粥,補益精血。
  • 針灸療法:取百會、腎俞、肝俞、足三里等穴,針灸並施,調補肝腎氣血。

古籍如《本草綱目》載:「赤白石脂,與黑芝麻同用,能變白髮為黑。」而《太平聖惠方》更錄「治白髮諸方」十餘首,皆以養血填精為要。臨證當辨虛實,虛者補肝腎、益氣血,實者疏肝涼血,使陰平陽秘,則髮得濡養而色澤自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