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白疔

白疔為中醫外科病名之一,屬面疔的範疇,首見於《外科圖說》卷三。其特徵為根源在肺,多發於右鼻部,屬肺經風熱或火毒上攻所致。根據中醫理論,疔瘡發病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不同部位之疔瘡,其病因病機亦有所差異。

病因病機

白疔之發,主因肺經積熱,或外感風熱邪毒,循經上犯,蘊結於面鼻所致。《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然疔瘡之發,多因火毒熾盛,血熱肉敗而成。《醫宗金鑒》亦指出,凡疔瘡皆因毒火內蘊,血熱凝滯,結聚肌膚而生。

肺主皮毛,開竅於鼻,故肺經火毒上攻,易現於鼻部。而白疔其色白,或與肺金之色相應,或為膿未成之象,須細辨其證型。臨床上,白疔可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初起或呈白色膿頭,繼而化膿潰破,甚則伴發身熱、煩躁等全身症狀。

證型辨治

白疔之治,當審證求因,辨明寒熱虛實。一般而言,可分以下證型:

  1. 風熱襲肺證
    症見疔瘡初起,微紅微腫,或伴發熱、頭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清熱解毒,可用五味消毒飲加減,或銀翹散合黃連解毒湯。
  2. 肺經火毒證
    症見局部紅腫熱痛明顯,膿頭未潰,伴口渴、便秘,舌紅苔黃,脈數有力。治宜瀉肺解毒,可選用瀉白散加黃連、連翹、梔子等。
  3. 氣血兩燔證
    若見腫勢擴散,膿成難潰,伴有高熱、煩躁,甚至神昏譫語,乃毒入營血之象,治宜清熱涼血解毒,方用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

外治法

外治可參照疔瘡常法,初起宜清熱消腫,可敷貼金黃散、玉露散等;若膿成未潰,可切開排膿;潰後宜祛腐生肌,可用九一丹、生肌玉紅膏等。

白疔雖輕,然若不慎擠壓或誤治,恐致毒邪內陷,變生險證,古有「療瘡走黃」之說,宜及早辨治,以防惡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