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白疔,又稱白癰,是面疔的一種。《外科圖說》卷三:「白疔者,根在肺,起於右鼻。」白疔多發於青壯年,好發於面部,多見於右鼻旁,初起為紅色小丘疹,逐漸增大,形成膿腫,破潰後流出白色膿液,不留疤痕。

白疔的病因與肺熱有關。肺主皮毛,肺熱上蒸,熏蒸面部,可導致面部疔瘡。此外,外感風熱、內傷七情、飲食不節、勞累過度等,均可導致肺熱,從而引發白疔。

白疔的治療,應以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為主。可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藍根等清熱解毒的中藥煎水內服,外用黃連膏、紫雲膏等外敷。

白疔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

  1.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勤換衣,避免接觸不潔物品。
  2. 飲食要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3. 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4.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出現白疔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