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癲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白癲風(白癜風)

白癲風,亦稱白駁風,為皮膚局部色素脫失之病證,屬中醫「白駁風」範疇。首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後世醫家多沿用此名。其特徵為肌膚出現境界分明、大小不一之白色斑片,可孤立單發,亦可泛布周身。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白癲風因風邪搏於肌膚,致使氣血失和,血不榮膚所致。具體病機可分述如下:

  1. 風邪外襲: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變,風邪客於肌表,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肌膚失養。
  2. 氣血失和:情志內傷、勞倦過度等因素,可致肝鬱氣滯,氣血運行受阻,肌膚不得濡潤。
  3. 脾胃虛弱: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虛失運,則氣血虧虛,不能上榮於肌膚。
  4. 腎精虧損:腎藏精,精血互生,若腎精不足,則血虛不榮,膚色失其常態。

臨床表現

白癲風之斑片多呈乳白色,邊緣清晰,周圍皮膚色澤略深,斑內毛髮亦可變白。病損表面光滑,一般不伴癢痛等自覺症狀。其病程遷延緩慢,部分患者可自然消退,然亦有反復發作者。本病好發於青壯年,亦有少數見於兒童,泛發者可影響容貌。

辨證論治

白癲風之治療需據證型施治,臨床常見以下幾型:

  1. 風濕阻絡證:斑片色白,邊緣略紅,伴微癢,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緩。治宜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方選浮萍丸加減。
  2. 氣滯血瘀證:斑片色白,邊緣模糊,病程較久,面色晦暗,舌暗或有瘀斑,脈弦澀。治宜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桃仁、紅花。
  3. 氣血兩虛證:斑片色淡白,邊緣不清,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脈細弱。治宜益氣養血,榮潤肌膚,方用八珍湯加何首烏、枸杞子。
  4. 肝腎不足證:斑片日久不消,毛髮變白,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補肝腎,養血祛風,方用六味地黃丸加當歸、蒺藜。

外治法

  1. 藥末外搽:取海螵蛸、密陀僧、硫黃各等分,共研細末,以鮮薑片蘸藥末塗搽患處,每日數次。
  2. 補骨脂酊:以補骨脂浸泡於白酒中,取汁外塗,可助氣血流通,促進色素生成。
  3. 艾灸或火針:於患處施以溫灸或火針輕刺,以溫通經絡,激發氣血運行。

白癲風之治療需持之以恆,內外兼施,並調攝情志,以助氣血調和,肌膚得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