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淡透明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白淡透明舌

白淡透明舌為中醫診斷學中的重要舌象之一,首見於清代張登所著《傷寒舌鑑》。其特徵為舌質淡白,舌苔薄而透明,似有若無,猶如一層輕紗覆於舌面。此舌象多反映人體氣血虛弱、脾胃陽氣不足之證候,尤常見於年老體衰、久病纏身,或長期服用苦寒藥物損傷胃氣者。

病因病機

  1. 胃氣虛弱: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若胃氣受損,如久病耗氣、飲食不節,或過服清熱瀉火之劑,皆可導致胃陽不振,無力蒸騰津液上承於舌,因而形成白淡透明之苔。
  2. 虛寒內生:中焦陽氣不足,陰寒內盛,氣血生化乏源,舌失濡養,故呈現淡白無華之色;陽虛不能化濕,苔質亦顯清冷透明之態。
  3. 氣血兩虛:常見於素體虛弱或慢性病患者,氣血虧虛難以上榮於舌,致舌色淡白,苔薄難察。

辨證要點

  • 舌質:淡白無血色,柔軟偏胖,邊緣或有齒痕。
  • 舌苔:薄白透明,濕潤不燥,刮之不易脫落,與「無苔」之鏡面舌有別。
  • 兼症:多伴面色蒼白、食少腹脹、四肢不溫、神疲倦怠等脾虛症狀;若腎陽亦虛,可見腰膝酸冷、夜尿頻多。

治法方藥
以「補益中氣、溫陽散寒」為原則,首重調理脾胃功能:

  •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黃耆、人參、白朮、炙甘草等,益氣升陽,適用於中氣下陷兼見此舌者。
  • 理中湯(《傷寒論》):乾薑、人參、白朮、甘草,溫中散寒,針對中焦虛寒證。
  • 附子理中湯:若陰寒甚者,加附子以增強溫腎暖脾之效。
  • 歸脾湯(《濟生方》):若兼心血不足,可配伍龍眼肉、當歸等養血之品。

白淡透明舌不僅提示機體正氣不足,亦為判斷疾病轉歸之指標。臨床需結合脈象、症狀詳辨虛實,區分純虛或虛中夾瘀、夾濕等複雜證型,方能精準施治。此舌象之調養,尤重飲食宜忌與藥物配伍,避免再傷脾胃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