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白丹,病名。丹毒分類之一種。《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一:「白丹者,初發癢痛,微虛腫,如吹軫,軫起不痛不赤而白色,由挾風冷故色白也。」故名。治參丹毒,或用大黃末以馬齒莧之自然汁調塗,或用鹿角作灰調膏敷貼。

白丹是一種皮膚病,多發於春夏季節。其發病初期,皮膚會出現瘙癢、疼痛,並逐漸形成水泡,水泡破裂後會流出黃色液體,最後結痂。白丹的病因主要是風邪和寒邪侵襲人體,導致皮膚腠理受損,風寒之邪留於肌表,凝聚成毒,阻遏氣血運行,從而引發白丹。

白丹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內服和外用兩種。內服可用大黃、黃連、黃芩等中藥,外用可用馬齒莧、苦參、地丁等中藥。此外,還可以用鹿角灰調膏外敷,以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目的。

白丹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 2、避免接觸風寒之邪。 3、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4、飲食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5、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出現白丹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