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帶腹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白帶腹痛】中醫病證詳析

病證源流
白帶腹痛屬婦科帶下病範疇,首載於《竹林女科證治》,以「帶下日久、臍腹冷痛」為特徵。中醫認為,此證多因脾腎兩臟陽氣虛衰,水濕不化,下注任帶二脈,兼寒邪內客胞宮所致。其病機關鍵在於「陽虛內寒,帶脈失約」,與西醫學「慢性盆腔炎」「子宮虛寒」等病症有部分交集,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機能失調。

證候特徵

  1. 主症:帶下量多,色白質稀如水,淋漓日久,氣味腥而不穢。
  2. 兼症:臍周或小腹綿綿冷痛,遇熱熨則緩解;可伴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夜尿頻多。
  3. 舌脈: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尺部尤弱。

病機辨析

  • 脾陽不振:運化失職,濕濁下滲為帶。《女科經綸》云:「脾傷則濕土之氣下陷,是精液不守,不能輸為營血,而下白滑之物。」
  • 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任帶不固,胞宮失溫。《傅青主女科》強調:「夫帶下俱是濕症,而無寒熱之分,然有因腎虛而致者。」
  • 寒凝胞絡:陽虛陰寒內生,經脈拘急,故見腹痛喜溫。

治法方藥

  1. 治則:溫補脾腎,散寒止帶,佐以固澀。
  2. 代表方劑

    • 九霄丸(《竹林女科證治》方)
      • 組成:艾葉(溫經止血)、牡蠣(斂陰固帶)、龍骨(鎮攝下元)、乾薑(溫中散寒)、當歸(養血和營)、吳茱萸(暖肝降濁)、白芍(柔肝止痛)、山藥(健脾益腎)、白石脂(澀腸固脫)。
      • 方義:艾葉、乾薑、吳茱萸相配,溫通三陰經之寒;龍骨、牡蠣、白石脂收斂滑脫;當歸、白芍調和營血,緩急止痛;山藥雙補脾腎,標本兼顧。
  3. 加減法

    • 若腹冷痛甚,加小茴香、肉桂暖胞散寒;
    • 腰膝酸軟明顯,加杜仲、續斷強腰膝;
    • 便溏者,加白朮、芡實健脾燥濕。

相關醫論
《醫宗金鑑·婦科心法》指出:「虛寒帶下,由脾腎陽虛,寒濕下注,宜溫補固澀。」清代《沈氏女科輯要箋正》進一步闡發:「白帶清冷屬虛寒者,非溫不能除其寒,非澀不能止其滑。」說明此證治療需溫澀並用,方能切中病機。

鑑別診斷
需與以下證型區分:

  • 濕熱帶下:帶下黃稠臭穢,少腹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肝鬱帶下:帶色青灰,胸脅脹痛,脈弦。
    白帶腹痛純屬虛寒,不可誤用清利,犯「虛虛」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