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蟲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白蟲病
概述
白蟲病,又稱「寸白蟲病」,為中醫古籍記載之寄生蟲病,多因飲食不潔,誤食生肉或未熟之肉類,致使蟲體寄生於腸道所致。此病名首見於《金匱要略·禽獸魚虫禁忌並治》,並於《備急千金要方·九蟲》中有更詳細之描述。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白蟲病之成因主要與飲食習慣相關,如《金匱要略》所言:「食生肉,……變成白蟲。」意指生食或半生不熟之肉類,易使蟲卵或幼蟲隨食物進入人體,寄生於腸道,逐漸成長為成蟲。其病機為蟲體阻滯脾胃運化,耗傷氣血,久則導致臟腑虛損。
臨床表現
根據《備急千金要方》記載:「三曰白蟲,長一寸。……白蟲相生,子孫轉多,其母轉大,長至四、五丈,亦能殺人。」可見白蟲初期體型較小,然若未及時治療,蟲體繁殖增多,母蟲甚至可長達數丈,嚴重時危及生命。患者常見症狀包括:
- 腹部不適:蟲體寄生腸道,可致腹脹、腹痛,或見腸鳴。
- 消化異常:脾胃受擾,可見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或腹瀉。
- 氣血虧虛:蟲久居體內,耗傷氣血,患者面黃肌瘦、乏力倦怠。
- 排出蟲體:部分患者可見白色節片隨糞便排出,此為蟲體脫落之片段。
中醫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白蟲病,以驅蟲為主,輔以健脾和胃、調理氣血。常用方藥包括:
- 驅蟲藥:如檳榔、南瓜子、雷丸等,具殺蟲、驅蟲之效。
- 健脾消導藥:如白朮、茯苓、山楂等,以助脾胃恢復運化功能。
- 補益藥:若患者氣血虛弱,可酌加黨參、當歸等,以扶助正氣。
古籍中亦記載外用或特殊療法,如《備急千金要方》提及利用藥物導瀉以排出蟲體。然具體用藥需辨證論治,依患者體質及病情輕重調整。
古籍記載與學術淵源
白蟲病之記載最早可追溯至漢代,除《金匱要略》之外,隋唐時期如《諸病源候論》亦將「九蟲」中之白蟲列為重要寄生蟲病。後世醫家如明代《本草綱目》更詳細記載驅蟲藥物之應用,反映中醫對白蟲病認識之逐步深化。
與其他蟲病之區別
白蟲病與其他腸道蟲病如蛔蟲、蟯蟲等有異,其蟲體特徵為節片狀,且可長至數丈,危害較甚。蛔蟲病多以繞臍腹痛為主,蟯蟲則常見肛門瘙癢,而白蟲病以排出白色節片為典型表現,臨床須仔細鑑別。
總而言之,白蟲病為中醫經典蟲病之一,其診治結合驅蟲與調理,反映中醫「祛邪扶正」之核心思想。歷代醫家對其病因、治法之探討,至今仍具參考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