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白腸

白腸,首見於《難經·三十五難》,為中醫解剖名詞,特指大腸。其名源於大腸形態與功能特性,中醫理論中,大腸屬六腑之一,與肺相表裏,五行屬金,主司傳化糟粕,為「傳導之官」。

白腸的生理功能

  1. 傳導糟粕
    大腸承接小腸下傳之食物殘渣,吸收其中多餘水分,形成糞便並排出體外。《素問·靈蘭秘典論》稱其「變化出焉」,強調其轉化與排泄功能。若白腸功能失調,可致便秘、泄瀉或痢疾等症。
  2. 與肺相表裏
    肺主宣發肅降,與大腸共同調節氣機。肺氣壅滯可影響大腸傳導,見腑氣不通;反之,大腸實熱亦可上擾肺氣,引發咳嗽氣逆。臨床常用「宣肺通腑」法治療相關病症。
  3. 津液代謝
    大腸吸收水液,參與人體津液平衡。功能異常時,可出現津虧腸燥或水濕停滯,表現為燥結或溏瀉。

經脈與白腸

大腸經脈為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橈側,上行絡肺,屬大腸。其經氣運行與白腸功能密切相關,針灸大腸經穴位(如合谷、曲池)可調節腸腑氣機,治療腸道疾病。

白腸與臟腑關係

  • 肺與大腸表裏:肺氣肅降助大腸傳導,大腸通暢則肺氣得降。
  • 脾胃影響:脾主運化,胃主降濁,二者功能正常則大腸傳導有序。若脾胃虛弱,可致大腸乏力(如虛秘)。

白腸病證舉隅

  • 大腸濕熱:腹痛、下痢赤白,舌紅苔黃膩,治宜清熱利濕,如芍藥湯。
  • 腸燥津虧:便秘乾結,口乾舌燥,宜潤腸通便,如麻子仁丸。
  • 大腸虛寒:泄瀉清冷,腹痛喜溫,治法溫陽止瀉,如四神丸。

古籍考據
《難經·三十五難》以「白腸」明確區分大小腸功能,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於《類經》進一步闡釋其「受盛」與「傳化」之別,奠定中醫腸腑理論基礎。

白腸之論,統括解剖、生理、病理於一體,貫穿中醫整體觀念,為臨證辨治腸道疾病之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