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纏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白纏喉
白纏喉,又稱「白菌」,為中醫喉科病名,屬白喉之早期稱謂。《喉白闡微》記載:「喉間白腐一證,俗名白菌,即白纏喉是也。」此症以喉間黏膜泛起白色腐膜為主要特徵,病情發展迅猛,若延誤治療,易致險症,尤以小兒患者為甚,且具傳染之性。《重樓玉鑰》卷上亦強調:「喉間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患此者甚多,惟小兒尤甚,且多傳染,一經誤治,遂至不救。」足見古籍對此症危篤性之重視。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白纏喉多因外感時行疫癘之氣,或肺胃素有積熱,復感風熱邪毒,内外合邪,上攻咽喉所致。其病機關鍵在於熱毒熾盛,燔灼咽喉,耗傷陰液,致使局部血肉腐敗而成白膜。白膜堅韌難剝,若強行撕去,易致出血,此為熱毒深伏、凝滯氣血之象。
臨床表現
- 喉間白腐:咽喉部出現灰白色或乳白色偽膜,初起多見於扁桃體,漸可蔓延至懸雍垂、軟腭,甚則阻塞氣道。
- 咽喉肿痛:自覺咽喉灼痛,吞咽困難,甚則湯水難下。
- 發熱煩渴:多伴高熱、口乾、煩躁,舌質紅絳,苔黃或燥。
- 聲嘶氣促:若邪毒壅盛,可致聲音嘶啞,呼吸急促,此為疫毒內陷、閉阻肺氣之危候。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白纏喉以清熱解毒、瀉火利咽為主,兼顧養陰涼血。
- 內治:
- 初起風熱襲表:可選用疏風清熱湯加減,如薄荷、牛蒡子、金銀花、連翹等。
- 熱毒熾盛:宜用清咽利膈湯或神仙活命飲,配伍黃連、石膏、玄參等瀉火解毒。
- 陰傷津虧:若見舌絳少苔,可加生地、麥冬、丹皮等滋陰涼血。
- 外治:
- 吹藥:以冰硼散或錫類散吹喉,以清熱化腐。
- 含漱:選用黃連水或銀花露漱口,清解局部熱毒。
古籍論述
《重樓玉鑰》指出,此症「必須識證眞確,用藥精當」,強調辨證須準,施治宜速。而《喉科心法》則謂:「白纏喉一證,最忌辛溫發散」,誤用溫燥之品恐助火劫陰,反致病情惡化。
白纏喉之辨治,體現中醫對疫癘熱毒之獨到見解,臨證需明察病機,速祛邪毒,以杜絕其傳變之勢。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