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鼻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白鼻痧

白鼻痧,又稱白面痧,屬中醫痧證之一,記載於清代醫書《重刻爛喉丹痧輯要》。其名源於發病時面部或鼻部呈現蒼白或灰白之色,同時伴有痧疹透發之象,為外感熱病範疇,多與風熱邪毒或時疫癘氣內侵相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白鼻痧之發,主因穢濁邪毒鬱於肌表,或肺胃熱盛,兼夾濕濁,阻滯氣血運行。邪毒內蘊,外透肌膚,則見痧疹隱隱;若熱毒鬱閉,氣血失於上榮,故面鼻部色白無華,與一般丹痧之「面赤如硃」形成對比,屬痧毒鬱結之特殊表現。

臨床特徵

  1. 面色蒼白:面部或鼻周皮膚呈灰白或慘白色,乃氣血壅滯不暢之徵。
  2. 痧疹隱現:肌膚間可見細密紅疹,或隱或現,觸之礙手,色多淡紅,嚴重者在疹點周圍泛白。
  3. 兼症:可伴喉痛、發熱、頭身困重、胸悶煩躁,舌質偏紅,苔薄黃或白膩,脈多浮數或滑數。

治療原則

清熱透痧、解毒化濕為主,需分邪毒淺深:

  • 初期邪在衛分:宜辛涼透表,選用銀翹散加減,佐以活血疏風之品如紫草、蟬蛻。
  • 熱毒入裡:若疹色轉深,兼見高熱口渴,可投清瘟敗毒飲,配合紫雪丹以泄熱開閉。
  • 濕濁偏重:疹周白暈明顯,苔膩者,可合甘露消毒丹化濕解毒。

與他證鑑別

  • 爛喉丹痧(猩紅熱):面赤氣營兩燔,咽喉潰爛為著,與白鼻痧之面白形成對比。
  • 白㾦:屬濕溫病晶瑩水泡,無痧疹特徵,病機偏重氣分濕熱。

白鼻痧一證,臨床雖較少見,然其病機凸顯中醫對痧毒變異氣血鬱滯的獨到認識,治療需注重透邪外達,同時調理氣血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