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白崩

白崩乃婦科五崩證候之一,首見於《脈經》卷九,屬帶下病之重症。其特徵為陰道流出大量米泔樣或膠狀分泌物,狀若崩漏,色白質稀,日夜淋漓不止,與一般帶下病之綿綿滲出迥異。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成因主要有二: 一為情志內傷,思慮過度損及心脾。《女科經綸》云:「憂思傷脾,脾土不能運化津液,上輸為乳汁,下注為白滑之物。」心主血,脾統血,心脾兩虛則生化乏源,榮血不得化為經水,反成白濁之液崩注而下。

二為下元虛冷,腎陽衰微。《婦人大全良方》指出:「白崩者,是腎氣虛極,帶脈不約,胞絡冷極所致。」腎陽不足則氣化失司,封藏不固;帶脈弛緩則不能約束諸經,致精微下泄如崩。

【辨證分型】

  1. 心脾兩虛型: 證候:白崩量多如注,伴面色萎黃、怔忡不寧、失眠健忘、納呆食少、舌淡胖有齒痕。 病機要點:氣血生化不足,心神失養,脾失健運。
  2. 腎陽虛損型: 證候:分泌物清冷質稀,腰脊冷痛如坐水中,四肢不溫,夜尿頻多,舌淡苔白滑。 病機要點:命門火衰,下焦虛寒,固攝無權。

【經典論述】 《千金要方》云:「婦人白崩者,是由勞傷過度,損動脈絡,臟虛寒極,滑泄不禁。」《沈氏女科輯要》補充:「此証多屬氣虛下滑,更有陰陽兩虛,八脈空虛者。」

【治法方藥】 ■ 心脾兩虛證治則: 養心健脾、益氣固脫 主方:

  1. 平補鎮心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酸棗仁、茯神、五味子配伍,宜以人參煎湯送服,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之意。
  2. 豆花散(《證治準繩》):白扁豆花焙乾研末,米飲調下,取其甘淡實脾之功。 加減法:若見氣陷之象,可佐升麻、柴胡;血虛甚者加阿膠珠、鹿角膠。

■ 腎陽虛損證治則: 溫補命門、澀精止崩 主方:

  1. 金鎖正元丹(《張氏醫通》):補骨脂、肉蓯蓉配桑螵蛸,溫腎陽而固下元。
  2. 內補丸(《女科切要》):鹿茸、菟絲子、潼蒺藜相伍,補奇經而束帶脈。 變通法:若陰陽俱虛,可用《傅青主女科》固本止崩湯加減;寒甚者加艾葉、炮薑炭。

【特色療法】

  1. 灸法:取命門、關元、氣海諸穴,隔附子餅灸,以蒸騰腎陽。
  2. 外治:吳茱萸研末調敷湧泉穴,引火歸元。

本病與現代醫學「黏液性白帶異常增多症」或「宮頸腺體亢進症」有相似之處,然中醫治療著眼於整體調節,尤重恢復氣化功能,非單純止澀可愈。臨證時需詳辨虛實,重視脾腎與奇經關係,方可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