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拔原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拔原法

拔原法為中醫針灸取穴技法之一,由金元時期醫家王海藏所倡用,其核心理論在於透過刺激各經之原穴,以調動經氣、直達病所,針對臟腑經絡之根本進行補瀉調整。此法首載於《普濟方》,強調「病在本經,治其原穴」的治療原則,體現中醫「治病求本」的辨證思維。

理論基礎

原穴為十二經脈在四肢腕踝關節附近的重要腧穴,是臟腑原氣輸注、留止之處。《難經.六十六難》云:「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原穴既反映臟腑虛實,亦可藉針刺補瀉直接調節原氣,恢復經絡平衡。王海藏據此提出拔原法,認為針刺原穴能「拔除病根」,尤適於本經自病或久病入絡之證。

操作要領

  1. 辨經取穴:依病證所屬經絡,選取相應原穴。如肝經病取太衝,心經病取神門,脾胃病取太白等(見下表)。
  2. 補瀉手法:遵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原則,於單一原穴施術。如肝經實證瀉太衝,虛證則補之,他經類推。
  3. 獨取本經:不強求配穴,強調「一穴治一經」的針對性,針畢視病情需要可再調整他經原穴。

十二經原穴對應表

經脈 原穴 定位
肺經 太淵 腕掌側橫紋橈側端
大腸經 合谷 手背第1、2掌骨間
胃經 衝陽 足背最高點
脾經 太白 足內側第1蹠趾關節
心經 神門 腕掌側橫紋尺側端
小腸經 腕骨 手背第5掌骨基底側
膀胱經 京骨 足外側第5蹠骨基底
腎經 太谿 足內踝與跟腱之間
心包經 大陵 腕掌側橫紋中點
三焦經 陽池 腕背橫紋中點
膽經 丘墟 足外踝前下方
肝經 太衝 足背第1、2蹠骨間

臨床應用

拔原法多用於內科雜病及慢性痼疾,如:

  • 肝鬱氣滯:瀉太衝以疏肝解鬱。
  • 心脾兩虛:補神門、太白益氣養血。
  • 經絡痹阻:刺陽池、丘墟通調少陽之氣。

王海藏特別指出,此法須結合脈診,辨明氣血盛衰後施術。後世醫家亦發展出「原絡配穴法」,將本經原穴與相表裡經絡穴併用,擴大治療範圍,然其核心理念仍不離拔原法「調原氣、治根本」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