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拔筒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拔筒法
拔筒法又稱拔罐法,為中醫傳統外治法之一,最早見於明代《外科正宗》卷二「腦疽應用方」中記載,屬於瘡瘍科常用治療手段之一。此法借助吸力作用,使罐體吸附於體表特定部位,以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之效。
工具與操作
傳統拔筒法多使用竹筒或陶罐,近代則發展出玻璃罐、塑膠抽氣罐等。操作時,先以火焰於罐內短暫燃燒,利用熱力排空內部空氣,形成負壓後迅速吸附於皮膚。另有抽氣法,則以器械直接抽取罐內空氣,操作更為精準。
中醫理論基礎
拔筒法作用機理與中醫「經絡學說」密切相關。通過局部吸力刺激,可達到以下效果:
- 疏通經絡:吸拔作用能開泄腠理,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經絡瘀滯。
- 祛邪排毒:適用於風寒濕邪滯留體表之證,如痹證、感冒初起等,可引邪外出。
- 消散瘀滯:對於局部血瘀腫痛,如跌打損傷、癰疽瘡瘍早期,能散瘀消腫。
臨床應用
- 外科病症:如《外科正宗》所述,用於腦疽等瘡瘍初起,可拔毒瀉熱。
- 內科雜病:風寒濕痹、腰背酸痛、胃脘脹滿等,可配合經絡穴位施術。
- 保健防病:常用於背部膀胱經,以提振陽氣、增強衛外功能。
相關技法演變
拔筒法後世發展出多種衍生技法,如:
- 閃罐:快速反覆吸拔,適用於肌表麻木或輕症。
- 走罐:罐體塗抹藥油後滑動,適用於面積較大之經絡調理。
- 針罐:結合針刺後拔罐,加強活血通絡之效。
此法自古沿用至今,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治療思想,透過體表刺激調和內在氣血,為具代表性的物理療法之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