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拔伸牽引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拔伸牽引法
拔伸牽引法為現代中西醫結合所歸納之整骨八法之一,融合中醫傳統拔伸手法與西醫骨科牽引技術之精要,主要用於矯正骨折移位及關節脫臼,成效顯著。此法透過手部施力或輔助器械,沿肢體縱軸方向施行牽引,以對抗肌肉攣縮之力,使錯位之骨折端或脫臼關節復歸其位。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筋骨損傷易致氣血瘀滯、經絡阻塞,而拔伸牽引法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符合「欲合先離,離而復合」之正骨原則。此法透過持續且穩定的牽拉力,使重疊或嵌插之骨折端分離,並逐步調整至解剖位置,同時緩解周圍軟組織之痙攣,為後續手法復位創造條件。
操作要點
- 牽引方向:需順應肢體自然軸線,如上肢沿肱骨縱軸、下肢沿股骨縱軸施力,避免斜向或暴力拉扯。
- 力度控制:初期以輕緩之力持續牽引,待肌肉鬆弛後,再漸次加重力道,以克服肌肉抗力。
- 時機選擇:急性期腫脹劇烈時,可先以拔伸緩解張力;陳舊性損傷則需配合熱敷或藥熨,鬆解黏連後再行牽引。
適應範圍
- 骨折:尤適用於長骨幹骨折(如橈骨、脛骨)之重疊移位,或關節內骨折之嵌插復位。
- 脫臼:針對肩關節、髖關節等大關節脫位,可藉牽引拉開關節腔,助臼窩還納。
- 筋傷:部分軟組織攣縮或小關節錯縫(如頸椎紊亂),亦可透過輕度拔伸舒筋理絡。
中西醫結合優勢
傳統中醫拔伸手法強調「寸勁巧力」,而西醫牽注重器械之力學分析。本法兼取二者之長,以手法為本,必要時輔以滑輪、砝碼等器械,確保牽引之穩定性與精準度,尤其對複雜骨折或肌肉豐厚部位之復位,效果更為顯著。
拔伸牽引法不僅體現中醫「動靜結合」之治療理念,亦為骨傷科臨床實踐提供重要技術支援。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