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拔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拔伸
拔伸為中醫正骨手法之一,屬牽引技術,主要應用於骨關節損傷之整復。其名首見於唐代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書中記載:「凡拔伸,且要相度左右骨如何出,有正拔伸直,有斜拔伸直。」又云:「凡拔伸,或用一人,或用二人、三人,看難易如何。」可見此法自古即注重因應傷勢調整施術方向與人力配合。
理論基礎
拔伸之原理基於中醫「筋束骨、骨張筋」之生理觀。當骨折或脫臼發生時,局部筋脈受損,肌肉攣縮,導致骨端移位。此時需沿肢體縱軸施加牽引之力,以對抗筋肉之攣縮,使錯位之骨節逐步復歸原位。《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進一步闡明:「拔者,牽引也;伸者,舒展也」,強調此法兼具牽拉與舒展雙重作用。
操作要點
- 力道控制:施力需平穩漸進,依傷情輕重調整力度,過猛易致二次損傷,不足則難以糾正移位。
- 方向判斷:須辨明骨端偏斜方向,分「正拔伸」(沿肢體正常軸線牽引)與「斜拔伸」(依錯位方向調整牽引角度),如肩關節脫臼多採稍外展位拔伸。
- 人力配置:單純指骨骨折或可由術者獨立完成;複雜如髖關節脫位,則需助手固定軀幹,反向施力配合。
臨床應用
- 骨折整復:長骨骨折(如橈骨、脛骨)必先拔伸以克服肌肉拉力,繼以端提、擠按等手法對合斷端。
- 關節脫臼:例如頜關節脫位,術者以拇指按壓臼齒,餘指托住下頦,沿顱底方向拔伸,聞及彈響即示復位成功。
- 軟組織鬆解:配合搖法、扳法用於頸腰椎疾患,透過持續拔伸擴展椎間隙,緩解神經壓迫。
與現代醫學牽引之異同
拔伸與西醫牽引術(Traction)雖同屬力學牽拉,然中醫更強調手法之靈活性與辨證施治。如《傷科匯纂》所述:「拔伸當察其患處上下、左右、前後之勢」,須配合觸診與經驗即時調整,非機械式固定牽引可比。
此手法不僅用於急性損傷,亦衍生為推拿學派之「拔伸導引」,用於慢性筋骨疾病,展現中醫「動中求解」的治療智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