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拔罐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拔罐法

拔罐法,又稱吸筒療法或拔筒法,是中醫外治療法之一,其原理為利用不同方法排除罐內空氣,形成負壓吸附於體表,以達到治療目的。此法歷史悠久,古代以獸角製成罐具,故亦稱「角法」。拔罐透過局部負壓刺激,使皮膚及皮下組織充血或鬱血,進而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發揮活血行氣、消腫止痛、散寒除濕、散結解毒、退熱等功效。

作用機制

拔罐法主要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1. 疏通經絡:負壓作用於經絡腧穴,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經脈瘀滯。
  2. 祛邪排毒:吸附局部皮膚後,可引邪外出,尤適用於風寒濕邪、熱毒壅盛之證。
  3. 調節氣血:改善局部微循環,增強氣血流通,緩解氣滯血瘀諸證。

臨床應用

拔罐法適用於多種病症,主要包括:

  • 外感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等,可通過拔罐散寒解表。
  • 痛症:如頭痛、胸脅痛、風濕痺痛、腰腿痛、扭挫傷等,利用其活血止痛之效。
  • 消化系統疾病:如胃脘痛,可選取背部腧穴調理脾胃氣機。
  • 瘡瘍腫毒:針對瘡癤、丹毒等,可拔罐以排毒消腫。
  • 特殊應用:如毒蛇咬傷時,拔罐可協助吸出毒液,減輕毒性擴散。

常用拔罐方法

根據操作方式不同,拔罐法可分為以下幾種:

  1. 閃罐法:快速拔罐後即刻取下,反覆多次,適用於皮膚敏感或需輕刺激者。
  2. 投火法:以火焰短暫加熱罐內空氣後吸附,傳統而常見。
  3. 抽氣法:利用機械抽氣形成負壓,操作簡便且安全性高。
  4. 水罐法:以溫水或藥液增強罐內濕熱作用,多用於寒濕證。
  5. 留罐法:罐體吸附後留置5~15分鐘,為基礎常用之法。
  6. 走罐法:罐底塗抹介質(如油)後,於體表滑動,適用於面積較大或肌肉豐厚處。
  7. 刺絡拔罐法:先以針刺絡放血,再行拔罐,增強化瘀排毒之效,適用於血瘀實證。

拔罐法廣泛運用於中醫臨床,其操作需根據證候選取適當方法及穴位,以達最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