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巴豆中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巴豆中毒

巴豆中毒乃因過量服用巴豆所致,屬中醫毒藥傷人之範疇。巴豆性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經,具峻下冷積、逐水消腫之效,然其毒性劇烈,誤服或過量易致中毒。《神農本草經》列之為「下品」,以其攻逐之力峻猛,非實證不可輕投。

中毒症狀
巴豆辛熱有毒,過服則火毒內攻,耗傷陰液,擾亂臟腑。初則口咽灼熱疼痛,面色潮紅,五心煩熱;繼而腹中絞痛,泄瀉無度,瀉下物多呈水樣,甚則帶血。若毒邪深陷,可上擾神明,致神昏譫語;下灼肝腎,發為黃疸、尿閉;甚者陰陽離決,出現肢冷脈微、冷汗淋漓等亡陽之候,終至不起。

中醫解毒之法
歷代醫家對巴豆中毒之解救頗有心得,《本草綱目》載有多種解毒藥物,其機理多為清熱解毒、和中緩急或寒涼制火。常用解毒方藥如下:

  1. 黃連汁:黃連苦寒,善清心胃之火,解巴豆熱毒。
  2. 菖蒲汁:芳香化濁,開竅醒神,可解神明被蒙之證。
  3. 甘草汁:甘緩和中,緩解峻藥之毒,為解百毒之要藥。
  4. 葛根汁:升清止瀉,生津除煩,緩解熱毒下迫之泄瀉。
  5. 黑豆汁:利水下氣,解毒和中,傳統多用於解藥石之毒。
  6. 寒水石:咸寒清熱,降火除煩,適用於熱毒熾盛之證。
    另如綠豆、蘆薈、白藥子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隨證選用。

毒理與病機
中醫認為,巴豆中毒之機理在於其辛熱燥烈之性,過用則火毒內熾,先傷脾胃,後及肝腎。熱毒壅滯中焦,則腹痛嘔瀉;燔灼津液,則口燥煩渴;毒陷營血,則神昏發黃。其證屬陽熱之極,治當急清熱毒,護陰固脫。

此證雖有古法可循,然病情危篤者,需結合現代醫術共治,不可單恃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