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巴豆貼臍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巴豆貼臍法
源流與理論依據
巴豆貼臍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載於清代《醫宗金鑑·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多用於水腫證屬濕盛者。其理論根基於中醫「開竅通閉」與「引邪外出」之原則,藉由臍部(神闕穴)與經絡、臟腑之密切聯繫,使藥力直達病所。神闕穴屬任脈,為先天之結蒂、後天之氣舍,乃人體經氣匯聚之處,對水濕代謝具有調節作用。
藥物組方與配伍
原方以巴豆為君藥,辛熱大毒,具峻下冷積、逐水消腫之效;輔以水銀粉(輕粉)通利二便、攻毒逐濕;佐以硫黃溫陽化氣,助散寒濕。三藥相伍,共奏瀉下逐水、溫通消腫之功。其製法為共研細末,調勻成餅狀,以新棉包裹後貼敷臍部,外覆紗布固定。
適應證候
本治法適用於陰水實證,症見:
- 水腫以下半身為著,按之凹陷難起。
- 兼見腹滿冷痛,畏寒肢冷,屬寒濕困脾或腎陽不足。
- 男性陰囊腫大(水疝),或婦人帶下清稀量多。
此類證型多因脾腎陽虛,水濕不化,或寒濕之邪內蘊三焦,氣化失司所致。
操作方法
- 藥物製備:巴豆(去油存性)、水銀粉、硫黃按比例研末,以蜂蜜或米醋調勻,製如銅錢大藥餅。
- 貼敷:藥餅覆於臍孔,外蓋棉布,以布帶固定,約留藥1~2時辰(2~4小時)。
- 療效觀察:貼後患者覺腹中鳴響,繼而瀉下濁水或黏液便,屬「濁陰出下竅」之象,瀉3~5次後即可去藥。
- 調護:藥後以糜粥溫養脾胃,助正氣復原,忌生冷油膩。
注意事項
- 禁用於陽水熱證,如面赤煩渴、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者。
- 巴豆毒性峻烈,須嚴格控制用量與貼敷時間,防傷正氣。
延伸應用
後世醫家以此法為基礎,加減用於寒積便秘、腹水等症。如《理瀹駢文》載,可配伍麝香增強通透之力;若兼陽虛,加肉桂末以助溫煦。然其核心機理不離「通陽利水」四字,體現中醫「內病外治」之巧思。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