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巴豆餅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巴豆餅灸

定義
巴豆餅灸為中醫傳統灸法之一,屬於間接灸範疇,指將巴豆或配伍他藥研末製餅,置於體表穴位後施以艾炷灸,藉藥力與熱力共同作用以達到治療效果。此法首見於《針灸大成》與《類證普濟本事方》,主用於陰毒結胸、寒實結滯等證。

源流與理論依據
巴豆性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經,《神農本草經》列其「破癥瘕積聚,蕩滌五臟六腑」。中醫認為其峻下冷積之力可通閉塞,配合艾灸溫通之性,能驅陰寒、破氣血凝滯。宋代《本事方》載其與黃連合用,一熱一寒,相反相成,黃連制約巴豆燥烈之性,兼清鬱熱,體現中醫「反佐配伍」思想。

操作方式

  1. 製餅
    • 《針灸大成》法:巴豆十粒研爛,配伍麵粉一錢(約3克),搗勻後製成餅狀,厚度約半寸,覆於臍中(神闕穴)。
    • 《本事方》法:巴豆十四枚與黃連七寸(連皮用)共搗為末,以唾液調和成膏狀,填敷臍部。
  2. 施灸:於藥餅上置艾炷(如黃豆大小),點燃施灸七壯。古法強調「腹中鳴吼」為藥力透達之徵兆,提示氣機得通。

適應證候

  • 陰毒結胸:症見胸腹劇痛、四肢逆冷、脈沉遲,屬寒實閉結之重症。
  • 寒積便秘:因陰寒內盛導致腑氣不通,腹滿拒按而無燥熱之象。
  • 痰食阻滯:痰濕或宿食壅塞中焦,氣機升降失司,見脘痞嘔惡。

作用機制

  1. 穴位選擇:神闕穴屬任脈,為先天之氣本,灸之可溫振元陽、通調三焦。
  2. 藥效協同:巴豆辛熱破積,艾火透入經絡,二者合奏「溫通攻下」之效。
  3. 局部刺激:灸熱促進藥物吸收,激發經氣運行,達到「通則不痛」目的。

古籍補充
《醫宗金鑑》進一步提出巴豆餅灸可治「冷痢腹痛」,並強調須「灸至痛減為度」,反映臨床辨證需靈活調整灸量。清代外治專著《理論駢文》亦收錄此法,擴展用於寒濕痹痛,顯示其適應證隨時代演進有所發展。

巴豆餅灸體現中醫「內病外治」與「攻邪峻劑緩用」的智慧,後世醫家多於急症實寒證中權衡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