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酊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酊劑

酊劑是一種藥物劑型,以不同濃度的乙醇為溶媒,提取藥材中醇性成分而製成的澄明液體製劑。它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酊劑的製法相對簡單,將藥材切碎後,加入酒中浸泡一段時間,過濾即可得到酊劑。

酊劑有廣泛的用途,可以內服和外用。內服可以治療感冒、咳嗽、腹瀉等多種疾病;外用則可以治療皮膚病、外傷等。酊劑的優點是製法簡單、使用方便,藥效也相對強效。然而,酊劑也存在一些缺點,比如乙醇具有一定的毒性,長期服用可能會對肝臟造成損害。因此,在使用酊劑時,一定要嚴格遵照醫囑,不可盲目濫用。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酊劑及其製法和用途:

  • 天門冬酒:將天門冬切碎,加黃酒浸泡,密封,經過約10天,過濾即可得到天門冬酒。天門冬酒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適用於治療感冒、咳嗽、咽喉腫痛等疾病。
  • 白朮酒:將白朮切碎,加黃酒浸泡,密封,經過約10天,過濾即可得到白朮酒。白朮酒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適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瀉等疾病。
  • 黃連酒:將黃連切碎,加黃酒浸泡,密封,經過約10天,過濾即可得到黃連酒。黃連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適用於治療感冒、痢疾、腹瀉等疾病。
  • 附子酒:將附子切碎,加黃酒浸泡,密封,經過約10天,過濾即可得到附子酒。附子酒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的功效,適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關節疼痛等疾病。

上述是一些常見的酊劑的製法和用途,實際上酊劑的種類繁多,各種酊劑的製法和用法也有所不同。在使用酊劑時,一定要嚴格依醫師的建議使用,切勿自行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