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酊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酊劑為中醫方劑學重要劑型之一,係以乙醇為溶媒,萃取藥材中醇溶性成分所製備之澄明液體製劑。其製法承襲傳統中藥炮製技術「酒浸法」,最早見於《五十二病方》以酒漬藥的記載,至《本草綱目》系統歸納酒製法度,現代更發展出滲漉法、浸漬法等精製工藝。
此劑型依據乙醇濃度差異可分為三類:高濃度酊劑(乙醇含量60%-90%)適於提取樹脂、揮發油等非極性成分;中濃度酊劑(30%-50%)多用於萃取生物鹼、苷類;低濃度酊劑(20%以下)則適用於水溶性成分之保留。經典方如《傷寒論》苦酒湯即屬早期酊劑雛形,現代常用之顛茄酊、橙皮酊等,皆體現「酒性善行」的特性,使藥效迅達經絡。
酊劑之臨床應用深合中醫理論,其辛散走竄之性,尤擅引藥上行頭面諸竅,或下行達於四肢末節。如治風濕痹證之雷公藤酊,即藉乙醇行散之力,增強祛風除濕之效;而安神類酊劑如酸棗仁酊,則利用酒性升提,載藥上濟心神。傳統製備講究「因藥製宜」,如含揮發性成分之藥材多採用冷浸法,而堅硬藥材則需先粉碎再行熱回流提取。
此劑型保存須避光密封,以維持藥性穩定。其特色在於兼具湯劑吸收迅速與丸劑保存便利之優點,然須嚴格控制用量,蓋因乙醇溶媒可能改變某些藥物的四氣五味屬性。現代研究發現,適度乙醇可增加黃酮類成分溶出率達40%以上,並能促進血腦屏障穿透性,此與中醫「酒為百藥之長」的理論互為印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