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八椎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八椎下

定位與取穴
八椎下屬經外奇穴,位於背部正中線,當第八胸椎(T8)與第九胸椎(T9)棘突之間凹陷處。取穴時可囑患者俯臥,沿脊柱觸摸,於肩胛骨下角連線水平(約平第七胸椎)再向下循一椎骨,即第八、九胸椎間隙。

中醫理論基礎

  1. 經絡聯繫
    八椎下雖為經外奇穴,但鄰近督脈與膀胱經背俞穴區域。督脈為「陽脈之海」,統攝一身陽氣;而膀胱經背俞穴為臟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要點,故刺激此穴可調節陽氣、疏通臟腑氣機。
  2. 臟腑關聯
    根據《內經》「俞在背」之論,第八、九胸椎間對應中焦臟腑(如脾、胃、胰),故八椎下臨床多用於脾胃失調或中焦濕熱所致疾病。

主治病症

  • 傳統記載:主要用於瘧疾(古稱「瘧母」),可能與其調節營衛、和解少陽之效相關。
  • 擴展應用
    • 消化系統病症:如脘腹脹滿、食積不化,因穴近中焦,可助脾升胃降。
    • 免疫調節:現代中醫認為,此穴可輔治反覆發熱或慢性炎症,與其疏通陽氣、祛邪外達作用有關。

刺灸方法

  • 針刺:針尖微向上斜刺0.5-1寸,得氣後施以平補平瀉法,以局部酸脹感為度。
  • 灸法
    • 艾炷灸3-5壯,適用於虛寒證;
    • 艾條溫和灸5-10分鐘,適用於陽氣不足或寒濕內阻證。

古今文獻佐證

  •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明確載其治瘧;
  • 後世醫家結合臟腑辨證,擴展其用於脾胃虛弱、濕滯中焦等證,體現「異病同治」之理。

與現代醫學對照
解剖學上,八椎下深層為棘間韌帶及脊髓神經節段T8-T9,刺激此處可能通過調節交感神經,影響內臟功能(如胃腸蠕動、免疫反應),此與中醫「通調氣機」理論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