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八蒸十變」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八蒸十變
八蒸十變為中醫古籍記載之幼兒生理變化理論,首見於《外台秘要》卷三十五,屬「大小蒸」學說之延伸,用以闡述嬰兒出生後,氣血、臟腑發育之階段性生理現象。「蒸」意指氣血升發如蒸騰,「變」則主形體與神智之轉變,二者相合,反映小兒「純陽之體」於生長過程中,陰陽動態調節之特性。
理論源流
《外台秘要》引隋唐以前醫家之論,謂小兒自初生至周歲,歷經「三十二日一蒸,六十四日一變」,合計「八蒸十變」,合五百七十六日而氣血初成。此說與《諸病源候論》「小兒變蒸」相承,認為蒸變時可伴隨微熱、煩吵等類似病候,然屬「榮衛宣暢」之自然過程,與外感病理發熱有別。
八蒸十變分期與臟象關係
- 初蒸(32日):
膽經氣動,主筋脈初伸。嬰兒始見目睛轉動,握力漸生。 - 二蒸(64日):
配合小腸經氣化,肌膚腠理疏泄,汗出明顯,為「營陰外透」之象。 - 三蒸至八蒸(逐次累加32日):
依序牽動心、脾、肺、腎等臟氣,如第四蒸(128日)心氣盛則咿呀有聲,第六蒸(192日)肺氣充而毛髮更迭。 - 十變(穿插於蒸間):
變主形變,如齒生、囟門閉合、骨骼堅實等,皆需腎精與後天水穀之氣相濟。
中醫生理學阐释
此理論植基於「臟腑漸充」觀念,認為小兒發育猶如草木萌茁,需經「蒸化」以行氣血,「變易」以固形質。其週期暗合「天癸」漸生之理,故《千金要方》強調:「蒸變不過微熱,耳尻俱冷,耳後脈赤者,非病候也。」
與現代醫學之比觀
雖當代兒科學無直接對應概念,然中醫視此為「自穩調節」現象,與神經系統發育、免疫成熟之階段性波動或有相通,惟古醫家更重「氣化」動態,如三焦水道通調與體重增長之關聯。
此說體現中醫「天人相應」思想,以自然節律詮釋生長,為歷代兒科辨別生理與病理之重要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