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八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診治理論中的「八要」,乃辨證論治之核心綱領,源自《醫門法律》所載,系統性地歸納疾病屬性與病位關鍵。此八項要素相互對應,構築中醫辨證之立體框架,今詳述如下:
一、虛實辨證
- 虛證(五虛):為正氣虧乏之候
- 脈象細弱如絲
- 肌膚失溫而寒
- 氣機衰微而息短
- 二便失攝(泄瀉或遺尿)
- 脾胃敗絕而納呆 病機本於「精氣奪則虛」,當察五臟何虛,如肺虛則喘、心虛則悸,補法當分氣血陰陽。
- 實證(五實):屬邪氣壅盛之態
- 脈來洪大搏指
- 陽鬱而肌膚灼熱
- 氣滯水停致腹脹
- 二便閉結不通
- 邪擾清竅見昏瞀 應辨實邪性質,如痰飲、瘀血、食滯等,攻邪當遵「其下者引而竭之」之則。
二、寒熱辨機 3. 寒證:臟腑寒凝分三層
- 表寒:惡寒發熱無汗(太陽傷寒)
- 裏寒:厥逆下利清穀(太陰少陰)
- 真寒假熱:面赤戴陽(陰盛格陽) 《傷寒論》指出寒化證當「寒者熱之」,細分辛溫解表、溫中散寒等法。
- 熱證:積熱辨其真假
- 實熱:高熱煩渴脈洪大(陽明經證)
- 虛熱:骨蒸盜汗脈細數(陰虛發熱)
- 真熱假寒:肢厥苔黑而乾(陽盛格陰) 溫病學派補充衛氣營血辨熱法,如犀角地黃湯治血分熱。
三、邪正消長 5. 邪氣:泛指致病因素
- 外邪:六淫(風寒暑濕燥火)
- 內邪:七情所傷、飲食勞倦
- 病理產物:痰飲、瘀血、宿食 《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外邪傳變循三陽三陰,內生之邪多從五行生剋而變。
- 正氣:人體抗病能力
- 衛氣:溫分肉充皮膚
- 營氣:泌津液化血液
- 真氣:藏於命門三焦 正虛程度決疾病轉歸,《靈樞》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當調補五臟本源。
四、病位深淺 7. 內證:臟腑氣血失和
- 五臟病:多見神志、氣血異常
- 六腑病:常現傳化不通症狀
- 奇恆之腑:如髓海不足致眩 內傷雜病需辨明病位所在,如肝鬱、脾濕、腎虛各有特徵。
- 外證:經絡體表受病
- 經脈病:循行部位痹痛
- 皮肉病:瘡瘍癮疹之類
- 官竅病:目赤鼻衄等症 《外科正宗》強調「有諸內必形諸外」,外證當察內在聯繫。
此八綱非孤立存在,臨證常見虛實夾雜、寒熱並見、內外交困之複雜病機。如《傷寒雜病論》載「表寒裏熱」用大青龍湯、「上熱下寒」施烏梅丸,皆示八要參合之妙。元代朱震亨進一步發展為「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綱辨證,然其理論淵源實本於此八要之說。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