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八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八虛:中醫理論中的關鍵關節與臟腑連結

八虛的概念與起源

「八虛」是中醫學中一個重要的解剖與病理概念,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邪客》篇。所謂「八虛」,指的是人體兩側的八個關節凹陷處,具體包括兩肘、兩腋、兩髀(髖關節)及兩膕(膝後膕窩)。這些部位不僅是關節活動的樞紐,更是臟腑與經絡氣血運行的關鍵節點。

中醫認為,八虛是「機關之室」,即人體活動的重要樞紐,同時也是「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之處。由於其特殊的生理結構,邪氣容易滯留於此,進而影響相應臟腑的功能。

八虛與五臟的對應關係

《靈樞·邪客》明確指出,八虛與五臟之間存在特定的對應關係,臟腑病邪往往會反映於相應的八虛部位:

  1. 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

    • 肘關節屬手太陰肺經與手少陰心經所過之處,若肺或心有邪氣(如痰濕、瘀血等),容易在肘部出現異常,如疼痛、屈伸不利或局部結節。
  2. 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

    • 腋下為足厥陰肝經的循行區域,肝氣鬱結或肝火亢盛時,常會表現為腋下脹痛、淋巴結腫大或局部濕疹等症狀。
  3. 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

    • 髀(髖關節)與脾經密切相關,脾主四肢肌肉,若脾虛濕困,可能導致髖關節酸重、活動受限或下肢水腫。
  4. 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

    • 膕窩(膝關節後方)與足少陰腎經相連,腎虛或寒濕侵襲時,容易出現膝後僵硬、冷痛或抽筋等表現。

八虛的病理意義

八虛為氣血運行的關鍵節點,同時也是邪氣容易停滯的部位。《靈樞》指出,若邪氣和惡血滯留於八虛,便會影響筋絡骨節的活動,導致「拘攣」,即關節僵硬、屈伸不利的症狀。因此,觀察和調理八虛,不僅有助於診斷內臟病變,也能通過調節這些部位來治療疾病。

在臨床實踐中,推拿、針灸和拔罐等中醫療法常以八虛作為治療點。例如,刺激肘部的「尺澤穴」(肺經合穴)可調節肺氣;按摩腋下的「極泉穴」(心經穴位)能舒緩肝氣鬱結;而膕窩的「委中穴」(膀胱經合穴)則被稱為「血郄」,可清熱除濕、緩解腰痛。

八虛與經絡穴位的關係

八虛所在的部位多為經脈合穴或特定穴位所在之處,具有重要的治療價值:

  • 肘部:尺澤(肺經)、曲池(大腸經)、少海(心經)等穴,可調節上焦氣血。
  • 腋部:極泉(心經)穴,能疏肝解鬱、寬胸理氣。
  • 髀部:環跳(膽經)、居髎(膽經)等穴,與脾胃運化功能相關。
  • 膕部:委中(膀胱經)、陰谷(腎經)穴,主治下焦濕熱與腎虛腰痛。

綜言之,八虛不僅是中醫診斷的重要依據,也是調理臟腑、疏通氣血的關鍵部位,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與「經絡-臟腑相關」的理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