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八溪」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八溪
定義與解剖定位
八溪為中醫解剖學名詞,指人體四肢的八處大關節,包括上肢的肘關節、腕關節,以及下肢的膝關節、踝關節,左右對稱,合計八處。《素問·五臟生成篇》提及:「此四支(肢)八溪之朝夕也。」強調四肢與八溪在氣血運行中的重要性,猶如潮汐般有規律地流注。
生理功能與中醫理論
- 氣血輸布之樞紐
八溪為經絡氣血匯聚與轉輸的重要部位,十二正經及奇經八脈多於此處交會或分支。例如:
- 肘部:手太陰肺經的「尺澤」、手厥陰心包經的「曲澤」等穴位分布,主調節上焦氣機。
- 膝部:足陽明胃經的「犢鼻」、足太陰脾經的「陰陵泉」等穴位所在,關係中下焦運化。
- 與五臟關聯
《黃帝內經》指出,四肢關節的活動與五臟功能相互影響。如「肝主筋」,八溪的靈活度反映肝血充盈與否;「腎主骨」,膝踝關節的強健與腎精盛衰相關。 - 病理表現
八溪若受邪氣侵擾或氣血壅滯,可能出現以下病候:
- 風寒濕痹:關節腫痛、屈伸不利,常見於「膝溪」「踝溪」。
- 氣血不足:關節酸軟無力,多因脾腎虛損或久病耗傷。
臨床應用
- 針灸取穴:八溪周邊穴位為治療肢體痿痹的關鍵,如腕部的「陽池」「大陵」,踝部的「崑崙」「太溪」。
- 推拿導引:通過揉按八溪可疏通經絡,如《諸病源候論》載「搖肢節」以活利關節。
古籍佐證
除《素問》外,《靈樞·邪客》亦云:「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八虛與八溪概念相通,皆強調關節為氣血通行要道。清代《醫宗金鑒》進一步闡述,八溪病變須辨經絡所屬,結合臟腑論治。
現代延伸探討
部分中醫流派將八溪與「八會穴」中的「骨會大杼」「筋會陽陵泉」等理論結合,認為調理八溪可影響全身筋骨氣血,尤適用於運動損傷或慢性勞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