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耵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耵聹
耵聹,又稱耳垢,俗名耳屎,為外耳道耵聹腺所分泌之液體乾結後的物質,屬中醫生理名詞。此名最早見於《靈樞·厥病》:「若有幹耵聹,耳無聞也。」意指若耵聹過於乾燥或積聚過多,可能阻塞耳道,導致聽力減損,此現象中醫稱為耵耳。
中醫對耵聹的認識
中醫認為,耵聹為耳道自然分泌之物,其生成與肝膽濕熱、肺氣不宣等臟腑功能相關。耳為腎之竅,而肝膽經絡循行於耳周,故耵聹的異常積聚或質地變化,可反映體內陰陽失衡或濕熱蘊結。
- 生理功能
耵聹本具保護耳道之功,能潤澤外耳、防禦外邪(如風、塵、蟲蟻),並具輕度抗菌之效。正常情況下,可隨顎部運動(如咀嚼、言語)自然排出。 -
病理表現
- 幹耵聹:質地乾硬,色深褐,多因肝腎陰虛或津液不足,耳道失潤所致。
- 濕耵聹:質黏稠如脂,色黃褐,常見於濕熱體質,或肝膽濕熱上蒸耳竅。
- 耵耳:耵聹堆積成塊,堵塞耳道,可致耳脹、耳悶、聽力減退,甚則引發耳痛、耳鳴。
古籍論述
《諸病源候論》提及:「耳聤聹者,耳裏津液結聚而成,人皆有之,輕者不能為患,若加以風熱乘之,則結硬成丸核,塞耳亦令暴聾。」說明耵聹本為常態,然受外邪或內熱影響,可化為病理性阻塞。
辨證與關聯
中醫臨床辨耵聹異常,常結合全身症狀:
- 肝膽濕熱:見耳垢黏膩、量多,伴口苦、頭脹、舌紅苔黃膩。
- 肺胃燥熱:耳垢乾結難出,兼見咽乾、便秘。
- 腎陰虧虛:耳垢乾薄如屑,伴耳鳴、腰膝酸軟。
耵聹之調理,須究其根本,如濕熱者清利肝膽,陰虛者滋腎潤燥,而非僅以外治清除。此亦體現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之特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