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八少八多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八少八多訣:中醫養生精髓探微

一、少肉多菜
中醫認為,肉類屬「肥甘厚味」,易生痰濕,阻礙脾胃運化。《黃帝內經》提倡「五穀為養,五果為助」,強調蔬菜瓜果能疏通氣機、清熱生津。肝主疏泄,過食肉類可能導致肝氣鬱滯;而蔬菜中的纖維能助肝氣條達,符合「木性條達」的中醫理論。且蔬果多具「辛甘發散」之性,有助於人體適應四時變化。

二、少食多嚼
《脾胃論》指出:「飲食自倍,脾胃乃傷。」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少食可減輕脾胃負擔,多咀嚼則能刺激唾液分泌,唾液在中醫稱為「金津玉液」,屬腎精所化,充分咀嚼可促進「水火既濟」(心腎相交),間接強化消化功能。

三、少鹽多醋
《本草備要》載鹽「走血助火」,過量易傷腎陰,引發虛陽上亢。醋則具「酸收」之性,能柔肝斂陽,《傷寒論》中常用醋入藥,如烏梅丸治蛔厥。肝屬木,酸味入肝,適量食醋可平息肝風,調和陰陽。

四、少衣多客
此處「客」指適應外界寒暑變化。《素問》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少衣非指受寒,而是透過適當接觸外環境,鍛鍊衛陽之氣。衛氣出於下焦,行於體表,適度寒冷刺激可激發命門之火,促進氣血周流。

五、少煩多眠
情志過激會導致「五志化火」,耗傷真陰。《靈樞》言:「陽氣盡則臥。」子時(23-1點)為膽經當令,此時入睡可助少陽之氣生發。多眠非指久睡,而是順應「子午流注」,在肝膽經旺時深度休息,使相火歸位。

六、少欲多施
《千金要方》強調:「性自為善,內外百病自然不生。」七情過度皆可致病,寡欲則心安,心為君主之官,心神安定則五臟六腑皆安。多施善行能調暢氣機,符合「肝喜條達」的特性,間接疏解鬱滯之氣。

七、少糖多果
甘味雖能補脾,但過甘則「困脾」,反致濕濁內停。《本草衍義》指出水果多具「輕清」之性,如梨潤肺、山楂消積。果實得天地精華,其氣機升降與人體相應,適當攝取可助三焦氣化。

八、少車多步
《諸病源候論》主張「導引按蹻」以宣通血脈。步行時足三陰三陽經交替受壓,可激發經氣流動。肝主筋、脾主肌肉,規律行走能強健筋膜肌肉,符合「脾旺四季」的養生原則。

此訣融合「天人相應」與「陰陽平衡」核心思想,從飲食、起居、情志等多維度,體現中醫「治未病」的整體觀。每一項皆暗合臟象學說與氣血理論,非孤立養生建議,而是環環相扣的系統養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