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八木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八木火
八木火,指以松、柏、竹、橘、榆、枳、桑、棗八種木材燃燒所得之火。在古代中醫理論中,此火被認為不宜用於艾灸,因其可能對人體經絡氣血及組織造成不良影響。此說法最早見於《黃帝蝦蟆經·辨灸火木法》,書中提及:「八木之火以灸,人皆傷血脈肌肉骨髓。」其後,《外台秘要》引《小品方》進一步闡明:「凡八木之火,皆不可用也。」至清代,《醫宗金鑑》則載:「灸治古忌八木火,今時通行一炷香。」可見隨時代演進,艾灸用火漸以線香取代八木火。

中醫理論基礎

  1. 火性與經絡影響
    中醫認為,不同材質燃燒之火,其性各異。八木之火或帶燥烈之氣,易灼傷人體陰液,擾亂經絡氣血運行。艾灸本以溫通經絡、調和氣血為要,若用不合之火,反致「火邪」內生,與「溫補」之道相悖。
  2. 艾火的特殊性
    傳統艾灸獨取艾草燃火,因其性溫和,火力柔而持久,且中醫理論強調艾草具有純陽之性,能透達十二經,祛除寒濕瘀滯。相比之下,八木之火或含雜質(如松柏之油脂、橘枳之辛味),燃燒時易生濁氣,不利於人體吸收純陽之氣。
  3. 古籍佐證與演變
    《黃帝蝦蟆經》將八木火歸為禁忌,反映古人對灸療法用火的嚴謹態度。《醫宗金鑑》提及後世改以線香點火,說明中醫臨床實踐中,對火源的選擇漸趨簡便與穩定,兼顧安全性與療效。

現代中醫觀點
雖當代艾灸多採現代點火工具,然八木火之說仍具歷史意義,體現中醫對「天人相應」與「藥火同源」的重視。此理論亦間接強化了艾草在灸法中的不可替代性,成為中醫外治法的重要傳統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