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八脈交會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八脈交會穴
基本概念
八脈交會穴,又稱「流註八穴」或「交經八穴」,最早見於《針經指南》,為四肢上與奇經八脈脈氣相通的八個特定腧穴。這些穴位不僅與奇經八脈有直接聯繫,同時也與十二正經相通,因此在臨床上具有調節奇經與正經氣血的重要作用。
八脈交會穴的組成及其對應關係
八脈交會穴共分四組,每組兩個穴位相互配合,其對應關係如下:
-
公孫(脾經)通衝脈 與 內關(心包經)通陰維脈
- 公孫屬足太陰脾經,位於足內側,第一蹠骨基底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 內關屬手厥陰心包經,位於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 臨床常配合使用,主治心、胸、胃部疾患,如心悸、胸痛、胃脘不適等。
-
後溪(小腸經)通督脈 與 申脈(膀胱經)通陽蹻脈
- 後溪屬手太陽小腸經,位於小指尺側,第五掌指關節後方,握拳時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 申脈屬足太陽膀胱經,位於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 兩穴配對,主治目內眥、頸項、耳、肩膊相關疾病,如頭痛、頸椎病、耳鳴等。
-
足臨泣(膽經)通帶脈 與 外關(三焦經)通陽維脈
- 足臨泣屬足少陽膽經,位於足背外側,第四蹠骨間隙後方凹陷處。
- 外關屬手少陽三焦經,位於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 主治目外眥、耳後、頰、頸、肩、缺盆及胸膈部病證,如偏頭痛、肩周炎等。
-
列缺(肺經)通任脈 與 照海(腎經)通陰蹻脈
- 列缺屬手太陰肺經,位於前臂橈側,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 照海屬足少陰腎經,位於內踝尖正下方凹陷處。
- 主治咽喉、胸膈部疾病,如咽喉腫痛、咳嗽、胸悶等。
臨床應用
八脈交會穴不僅單獨取用效果顯著,更能形成配穴組合,提升治療效果。
- 公孫與內關:調節衝脈與陰維脈,治療心、胸、胃部病變,尤其對功能性消化不良、心悸等有良效。
- 後溪與申脈:統調督脈與陽蹻脈,適用於頸肩腰背疼痛及部分精神系統疾病。
- 足臨泣與外關:協調帶脈與陽維脈,擅長治療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及耳部疾患。
- 列缺與照海:影響任脈與陰蹻脈,對慢性咳嗽、咽喉炎及部分泌尿生殖系統問題有調治作用。
此外,八脈交會穴結合天干地支、八卦理論,發展出「靈龜八法」與「飛騰八法」,進一步擴展其在時辰針灸中的運用,使針灸治療更具時效性與針對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