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八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八漏
八漏為中醫外科病名,首見於明代《外科啟玄》卷七,指因治療不當或病情遷延,導致八種化膿性感染(癰疽瘡瘍)惡化而成的漏症。此類病症多因正氣虛損、邪毒深伏,或氣血凝滯、經絡阻塞,致膿毒久潰不斂,形成瘻管或竇道,纏綿難愈。以下分述八類漏症:
- 氣漏
因氣機失調,膿毒蘊結而成。特徵為瘡口時潰時閉,膿液稀薄,伴氣短乏力,多見於胸脅部位。治宜調氣托毒,兼補脾肺。 - 風漏
風邪夾濕熱侵襲,瘡口周圍皮膚搔癢,膿水淋漓,易反覆發作。常見於頭頸部,與風邪善行數變之性相關。需祛風滲濕,解毒通絡。 - 陰漏
多因陰虛火旺或寒濕凝滯,瘡口凹陷色黯,膿液清稀,久不生肌。好發於下肢,與腎虛關係密切。治法宜滋陰溫陽,視證候選方。 - 冷漏
寒邪深伏,瘡口冷痛不紅,膿液如泔,病程纏綿。此類患者多陽氣不足,需溫經散寒,如陽和湯加減。 - 痔漏
即痔瘡潰後成漏,常見肛門瘻管,膿血夾雜。因濕熱下注或氣虛下陷所致,需清熱利濕或升提固脫。 - 血漏
瘡口出血難止,膿血混雜,多因血熱妄行或氣不攝血。常見於血分毒盛之證,治宜涼血止血或益氣攝血。 - 瘺枯漏
瘡口周邊肌肉萎縮,竇道深陷,膿少質稠。此證多見於氣血兩虛,經絡枯涸,需大補氣血,滋養經脈。 - 痿腮漏
特指頜下或耳後瘡瘍成漏,與少陽經鬱熱或痰毒結聚有關。症狀見瘡口流膿,周圍硬結不消,需清肝膽濕熱,化痰散結。
此八漏雖病名各異,然其病機均涉及正虛邪戀、膿毒蝕絡。治療除辨證用藥外,古法亦重視外治,如藥線引流、灸法煨膿等,以化腐生肌、暢通氣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