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耵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耵耳

病名:耵耳,又稱「耳垢栓塞」,屬中醫耳科常見病證之一。此病多因耳內津液(即耳垢,古稱「耵聹」)與外感風熱邪氣相搏,結聚耳道,阻塞不通所致。其名首見於南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後世醫家多沿用此稱。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耳為腎之竅,亦為宗脈之所聚。耳垢本為耳道自然分泌之津液,具潤澤、防護外邪之功。然若因風熱侵襲,或肝膽濕熱上蒸,與耳垢相搏,則易凝結成塊,堵塞耳竅。此外,先天腎陰不足、津液失潤,或久處燥熱環境,亦可能使耳垢乾結難出,形成耵耳。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耳道悶塞感,聽力減退,甚則耳痛、耳鳴。若耵聹壓迫鼓膜,可致眩暈;若兼感外邪,則易化熱化膿,引發耳瘡、耳癤。觀察耳道,可見黃褐色或黑褐色塊狀物,質硬或黏膩,緊附於耳壁。

治法與方藥
傳統中醫主張「潤而取之」,先以油劑(如麻油、核桃油)或藥液(如黃柏煎汁)滴耳軟化耵聹,再以器械輕柔取出。若兼風熱證候,可配合疏風清熱之品,如銀翹散加減;若屬肝膽濕熱,則用龍膽瀉肝湯化裁,以清利濕熱、疏通耳竅。

古籍記載
《仁齋直指方》提及:「耵耳由風熱搏於津液,結硬成核。」明代《證治準繩》進一步闡述:「耳垢結硬,塞耳為聾,宜潤而導之。」均強調潤澤耳垢為治療關鍵。

其他療法
除內服外,古代醫家亦用「導引法」,如按揉耳周穴位(聽宮、翳風)以通氣血;或配合薰蒸療法,以辛香藥物(如白芷、薄荷)煎湯燻耳,助其鬆解。

耵耳雖為小疾,然失治可能加重耳竅氣血壅滯,甚至損及聽力。中醫治法注重調和局部與整體,兼顧祛邪與潤燥,體現「通則不痛」之辨證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