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八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八痢之詳述
八痢,又稱八利,乃中醫學中對八種不同證型痢疾之分類。痢疾一證,自古為臨床常見病,其病因多與外感暑濕、飲食不潔,或內傷生冷、脾胃虛弱相關。以下是歷代醫籍所載之兩種分類體系:
一、《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之八痢
該典籍以「利」代「痢」,側重小兒痢疾之辨證,分為:
- 水穀利:因脾胃失運,水穀不化,瀉下未消化食物,糞質清稀。
- 冷利:寒邪客於腸胃,症見腹痛綿綿、下痢白沫、手足不溫,脈沉遲。
- 熱利:濕熱蘊結大腸,腹痛急迫、裏急後重、便下赤白黏凍,舌紅苔黃膩。
- 滯利:氣機壅滯,腹脹痛拒按,排便不暢,矢氣後稍舒。
- 積利:飲食積滯化熱,瀉下腐臭,噯腐吞酸,多見於小兒疳積兼痢。
- 疳利:疳證日久傷脾,形瘦腹脹,痢下夾未化食物,病程纏綿。
- 蠱利(蠱毒痢):疫毒熾盛,發病急驟,痢下紫黑膿血,高熱神昏,危重之候。
- 休惜利(休息痢):痢疾時發時止,正虛邪戀,遇勞即發,常見於慢性痢疾。
二、《普濟方》之八痢分類
此說法擴展證型範圍,兼顧成人與小兒痢疾:
- 冷痢:同前所述,強調陽虛寒盛,治宜溫中散寒。
- 熱痢:濕熱下注大腸,黃連、白頭翁等清熱燥濕為要藥。
- 疳痢:疳積與痢疾並見,健脾消疳與化濕止痢並行。
- 驚痢:小兒驚風後併發痢疾,或痢疾引發驚搐,多因熱極生風。
- 冷熱不調痢:寒熱錯雜,腹痛喜溫而便下灼肛,烏梅丸類方劑可調和之。
- 休息痢:正氣虧虛,餘邪未清,發作間歇,常需補脾益氣合清餘熱。
- 瀼痢(瀼瀉痢):濕盛為患,瀉下如水,腸鳴漉漉,濕重於熱。
- 蠱毒痢:疫癘之毒侵襲,病情險惡,需解毒涼血,如犀角地黃湯加減。
中醫病機與辨證核心
八痢之辨證,首重寒熱虛實。如冷痢屬寒,熱痢屬熱;疳痢、休息痢多虛,蠱毒痢、滯痢多實。其次,須察氣血津液之變:下痢赤多為熱傷血分,白多為濕傷氣分;赤白相雜則氣血俱病。治療上,通因通用法適用於積滯內阻者,而久痢滑脫則需固澀止瀉。
此分類體系體現中醫「同病異治」之精髓,臨床須據證選方,方能標本兼顧。
(全文完)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