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八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八痢

八痢,又稱八利,為中醫痢疾分類之統稱,指痢疾因病因、證候不同而分為八種類型。此概念源自古代醫家對痢疾的系統性歸納,旨在區分各類痢證之病機與治法。以下分述八類痢疾之特點:

  1. 冷痢

    • 病因:多因脾胃虛寒,或過食生冷,寒邪內侵所致。
    • 證候:下痢白多赤少,或純下白凍,腹痛綿綿,喜溫喜按,手足不溫,舌淡苔白滑。
    • 治法:溫中散寒,常用方如桃花湯附子理中湯加減。
  2. 熱痢

    • 病因:濕熱蘊結腸道,氣血壅滯,多因暑濕或飲食不潔引發。
    • 證候:痢下赤白相兼,赤多白少,或純下鮮血,裡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
    • 治法:清熱解毒、調氣行血,方用芍藥湯白頭翁湯
  3. 氣痢

    • 病因:情志失調,肝氣犯脾,或腸道氣機鬱滯。
    • 證候:腹脹腸鳴,痢下澀滯不暢,或夾泡沫,情緒波動時加重,脈弦。
    • 治法:疏肝理脾、調暢氣機,如痛瀉要方木香檳榔丸
  4. 虛痢

    • 病因:久痢傷正,脾腎陽虛或氣血兩虛。
    • 證候:痢下稀薄,時發時止,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脈細弱。
    • 治法:補益脾腎,方選真人養臟湯補中益氣湯
  5. 休息痢

    • 病因:痢疾遷延,正虛邪戀,或治療不徹底,時發時止。
    • 證候:痢疾反覆發作,發時腹痛裡急,平素食欲不振,舌淡苔膩。
    • 治法:溫中清腸、調和寒熱,如連理湯烏梅丸加減。
  6. 疫毒痢

    • 病因:感受疫癘之邪,毒熱熾盛,發病急驟。
    • 證候:痢下膿血,壯熱口渴,甚則神昏痙厥,舌絳苔燥。
    •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開竅,急用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
  7. 噤口痢

    • 病因:濕熱穢濁阻遏胃氣,或久痢胃虛氣逆。
    • 證候:下痢不止,嘔惡不食,口穢苔膩,脈濡數。
    • 治法:和胃降逆、開噤解毒,方用開噤散六和湯
  8. 濕痢

    • 病因:濕邪偏盛,困阻脾陽,腸道傳導失司。
    • 證候:痢下黏膩,胸悶脘痞,身重倦怠,舌苔白膩。
    • 治法:燥濕運脾,方如平胃散五苓散化裁。

此八類痢疾,雖病位均在腸道,然病機有寒熱虛實之異,臨床須辨證審因,對證施治。歷代醫家如《諸病源候論》《醫宗金鑑》等,均對此有深入論述,為中醫痢疾辨治之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