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八里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八里脈詳述

八里脈是中醫脈象分類法之一,源自古代脈學典籍《脈訣》。該書將二十四種常見脈象歸納為「七表、八里、九道」三大類別,其中「八里」特指八種以「裡證」為主要特徵的脈象,包括微、沉、緩、澀、遲、伏、濡、弱。此類脈象多反映人體內在氣血虛衰、陰寒內盛或濕濁停滯等病理狀態,以下分述其特徵與臨床意義。

八里脈之具體脈象

  1. 微脈

    • 特徵:極細極軟,若有若無,按之如欲絕。
    • 主病:氣血大虛、陽氣衰微,常見於重病危候,如亡陽、失血過多。
  2. 沉脈

    • 特徵:輕取不應,重按始得,如石投水。
    • 主病:裡證,主氣滯、寒凝、水飲內停。若沉而有力為實證(如寒積),沉而無力為虛證(如腎陽不足)。
  3. 緩脈

    • 特徵:一息四至,來去怠緩,從容不迫。
    • 主病:若脈緩和勻調為平脈(脾胃健旺);若緩而無力為脾虛濕盛,緩而兼浮為風邪在表。
  4. 澀脈

    • 特徵:往來艱澀,如輕刀刮竹,遲滯不暢。
    • 主病:氣滯血瘀、精血虧虛,或痰濕阻絡。常見於痛證、閉經、津傷等。
  5. 遲脈

    • 特徵:一息三至(每分鐘少於60次),來去遲慢。
    • 主病:陰寒內盛,陽氣失溫。遲而有力為實寒(如寒凝腹痛),遲而無力為虛寒(如心陽不振)。
  6. 伏脈

    • 特徵:較沉脈更深,須推筋著骨始得,隱伏不顯。
    • 主病:邪閉、厥證、痛極,或真陽潛藏之象(如霍亂吐瀉、陰毒內結)。
  7. 濡脈

    • 特徵:浮而細軟,如帛浮水,輕取即得,重按不顯。
    • 主病:濕困或氣血兩虛,主濕邪停滯、脾虛不運,亦見於久病體弱。
  8. 弱脈

    • 特徵:沉細無力,按之欲絕。
    • 主病:陽氣虛弱、精血不足,常見於腎虛、久病氣血耗傷。

八里脈與臟腑病機

八里脈多與裡虛、寒、濕、瘀相關,反映五臟功能失調:

  • 脾腎陽虛:弱脈、遲脈、微脈多見。
  • 血瘀氣滯:澀脈、沉脈常見。
  • 濕濁內阻:緩脈、濡脈為典型表現。
  • 陰寒內盛:伏脈、遲脈主之。

此分類法體現中醫「以脈辨證」的診斷思路,臨床需結合其他三診信息,方能準確判斷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