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八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八廓
概念源流
八廓為中醫眼科重要理論概念,首見於宋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此學說將眼球外部劃分為八個方位區域,取「廓」字象徵如城廓般護衛眼目之功能。歷代醫家對八廓的定位與臨床應用見解各異,形成多元詮釋體系。
命名系統
歷史上主要存在三種命名方式:
1. 八卦自然命名法
取《易經》八卦符號與自然現象對應:
- 乾廓:對應天象,位居眼球西北方
- 坎廓:對應水象,位於正北方
- 艮廓:對應山象,處東北方位
- 震廓:對應雷象,位正東方
- 巽廓:對應風象,處東南方位
- 離廓:對應火象,位正南方
- 坤廓:對應地象,處西南方位
- 兌廓:對應澤象,位正西方
2. 臟腑功能命名法
明代《審視瑤函》發展出機能性命名:
- 傳導廓(小腸)
- 津液廓(三焦)
- 會陰廓(腎)
- 清淨廓(膽)
- 養化廓(肝)
- 水穀廓(脾胃)
- 關泉廓(膀胱)
- 關前廓(命門)
3. 六腑配屬法
《醫宗金鑑》主張八廓與六腑加包絡、命門相應:
- 瞳仁屬腎(水廓)
- 黑睛屬肝(風廓)
- 白睛屬肺(天廓)
- 內眥屬小腸(火廓)
- 外眥屬三焦(雷廓)
- 上胞屬脾(地廓)
- 下胞屬胃(山廓)
- 神膏屬膽(澤廓)
診斷應用
主要觀察白睛血脈分布走向:
- 《審視瑤函》提出「驗廓之病,與輪不同...以輪上血絲為據」,認為各廓對應部位出現血絲異常,可反映相應臟腑病變
- 清代《銀海精微》則持保留態度,主張「八廓有名無位」,強調需結合整體辨證
- 近代陳達夫在《中醫眼科六經法要》中確立「白睛四正四隅」定位法,將八廓明確對應眼球八個方位,臨床用於診斷經絡氣血異常
理論爭議
歷代醫家對八廓實質存在三大分歧:
- 定位分歧:有「有形定位」與「功能分屬」兩派
- 價值分歧:部分醫家認為其臨床意義不如五輪學說
- 配屬分歧:對應臟腑存在多種版本,尤以命門、三焦歸屬爭議最大
現代發展
當代中醫眼科在傳承古法基礎上:
- 發展出「八廓-經絡-臟腑」三維診斷模型
- 運用眼底鏡觀察結合八廓理論
- 探索八廓分區與現代眼解剖學對應關係
- 在青光眼、視神經萎縮等難治病證中嘗試應用
此學說雖未如五輪普及,但作為中醫眼科獨特理論框架,仍具重要學術價值與臨床參考意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