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八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八科」為傳統醫學分科體系之重要概念,其分類方式隨歷代醫政制度演變而有所調整,集中體現中醫臨證治療之專業化發展。以下分述兩種具代表性之八科分類體系:
一、唐代醫學八科(624年確立)
唐代太醫署首創系統性醫學分科教學制度,據《唐六典》記載,其八科劃分如下:
- 體療科(內科)
主攻成人五臟六腑失調所致諸疾,相當於今之「大方脈」,重視脈診與氣血辨證,代表著作如《黃帝內經》所述理論體系。 - 瘡腫科(外科)
專治癰疽、瘡瘍、金創等體表病症,已發展出「托裡排膿」等外治法,並使用砭石、火針等器械。 - 少小科(兒科)
針對「稚陰稚陽」之小兒體質特點立科,重視「變蒸」理論與驚風、疳積等兒科特有病症。 - 耳目口齒科
整合耳鼻喉與口腔治療技術,如針刺聽宮穴治耳疾、含漱湯藥療齒衄,反映中醫「官竅相關」理論。 - 角法科
屬外治法分支,主要採用拔罐(古稱「角」)與熱熨技術,用於排出瘡毒或緩解痺痛。 - 針科
以《黃帝內經·靈樞》為理論基礎,發展九針技法,重視「得氣」與經絡補瀉手法。 - 按摩科
包含導引按蹻之術,兼治筋骨損傷與內科調理,《諸病源候論》載其手法應用。 - 咒禁科
融合道教祝由與心理暗示療法,用於精神志病或急症鎮定,屬古代心身醫學雛形。
註:因體療、瘡腫、少小、耳目口齒、角法五科統稱「醫科」,故唐代分科亦有「四科」(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之說。
二、清代太醫院八科(1801年改制)
清嘉慶年間調整分科,反映明清溫病學發展與臨證細化趨勢:
- 大方脈科
承襲體療科而擴展,以內傷雜病為主,涵蓋虛勞、中風等證,重視臟腑辨證與方劑加減。 - 傷寒科
專攻《傷寒論》體系之外感熱病,發展六經辨證與經方應用,與溫病學派互為補充。 - 婦人科
獨立處理經、帶、胎、產諸疾,參照《傅青主女科》等專著,強調「調肝脾、和衝任」。 - 小方脈痘疹科
合併兒科與痘疹治療,因應當時天花流行,發展人痘接種術與麻疹辨證體系。 - 瘡瘍科
繼承唐代瘡腫科而精進,結合《外科正宗》理論,發展腐蝕藥線與膏丹外用技術。 - 眼科
獨立分科後形成「五輪八廓」理論體系,運用針撥白內障等手術與內服瀉火劑。 - 口齒咽喉科
細化唐代耳目口齒科,發展喉科「吹藥」療法與牙齒填補技術,重視「虛火」辨證。 - 針灸科
整合針刺與艾灸,發展「子午流注」針法與雷火神針等特種灸術,列為官定教學科目。
此時期正骨科劃歸蒙古醫師負責,反映滿蒙醫術交流之制度安排,而咒禁科已退出官方醫學體系。兩套八科分類見證中醫從理論奠基(唐)至臨證專精(清)之發展脈絡,其技術內涵至今仍影響現代中醫專科劃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