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八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八節
八節,為中醫解剖與生理學之名詞,意指人體四肢之八處大關節,包含兩側之肘、腕、膝、踝,共計八個關節。此概念最早見於《靈樞·九針論》,其中載有「風者,人之股肱八節也」一語,後世醫家如明代馬蒔於註解中更進一步闡明:「人之手足,各有股肱關節計八。」明確指出八節之具体位置與數目。
在中醫理論中,八節不僅為肢體活動之樞紐,亦與經絡氣血之運行密切相關。此八處關節為十二正經所過之處,尤以手足三陽經與三陰經之交會為要。例如,肘部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等所經,而膝部則為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等所行。故八節之氣血通暢與否,直接影響四肢活動及臟腑功能。
從病因病機而論,八節易為外邪所侵,尤以風邪為甚。《黃帝內經》謂「風為百病之長」,其性善行而數變,常侵犯人體陽位,而八節居於四肢末端,陽氣相對薄弱,故易成風邪聚集之所。臨床上,若八節受邪,可見關節疼痛、腫脹、屈伸不利等症,甚則影響整體氣機升降。
在治療上,八節為針灸療法之重要施術部位。古人於此處多施以「刺絡」或「燔針」之法,以祛除壅滯之邪氣。如《靈樞·官針》所載「恢刺」「齊刺」等法,皆適用於關節周圍之痺症。此外,八節亦為推拿導引之關鍵部位,通過按揉、搖擺等手法,可疏通局部經氣,緩解關節拘急。
從養生角度而言,八節之保健重在「動」與「溫」。導引術如「五禽戲」「八段錦」等,皆強調活動四肢關節以宣通氣血;而日常保暖八節,尤其是膝、踝等下肢關節,則可避免寒濕內侵,符合《內經》「避風如避矢石」之養生原則。
八節之說,雖簡而寓意深遠,既體現中醫對人體結構之認識,亦反映其「天人相應」之整體觀,為臨床診療與養生實踐之重要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