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八角蟲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八角蟲瘡,又名「陰蝨瘡」,為中醫外科疾患之一,首見於《外科證治全書》卷三。其名源於病原「八角蟲」,即今所謂「陰蝨」,屬寄生蟲所致之皮膚病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此病多因濕熱下注、外感蟲毒所致。患者起居不潔,或接觸穢濁之物,致蟲體寄生於陰毛間,吸吮血液,分泌穢毒,鬱結肌膚而生瘡。其病機與「蟲毒侵淫」「濕熱蘊結」相關,濕熱蟲毒搏結,局部氣血壅滯,遂發為瘡。

臨床表現

患處常見於陰部,偶見腋下、鬚眉等毛髮密集處。初起皮膚微紅,瘙癢劇烈,搔抓後現紅斑、丘疹,或見青灰色斑點(蟲咬血瘀之徵)。日久可生細小膿皰,破潰後滲液結痂,甚者皮膚濕爛。蟲體及蟲卵肉眼可見,附著毛根,狀如細屑。

治法與用藥

傳統中醫治療以「殺蟲止癢」「清熱燥濕」為法,內外合治:

  1. 內治

    • 濕熱偏重者,選用 龍膽瀉肝湯 加減,清瀉肝經濕熱。
    • 蟲毒熾盛者,可配合 蘆薈丸 以殺蟲解毒。
  2. 外治

    • 先以 百部酊銀朱散 外塗,殺蟲止癢。
    • 糜爛滲液者,以 苦參湯 煎洗,燥濕斂瘡;或以 青黛散 麻油調敷,清熱解毒。

古籍考據

《外科證治全書》提及此病與「陰蝨」相關,並載其治法「去蟲為要」。清代《醫宗金鑑·外科心法》進一步辨證,強調「蟲去則癢止,濕熱清則瘡斂」,可見祛蟲與調理濕熱並重之原則。

此病雖屬外科小恙,然濕熱蟲毒久戀,易反覆發作,故治療需澈底,兼顧環境潔淨,以防蟲患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