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八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八瘕是中醫婦科病證名,出自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八》,指八種因婦女生殖系統氣血失調形成的積聚病症。其病機核心在於「胞胎生產,月經往來,血脈精氣不調」,與衝任二脈、肝腎功能密切相關,具體分述如下:
1. 黃瘕
屬「帶下病」範疇,因濕熱下注或脾虛生濕,瘀阻胞宮所致。主證為少腹脹痛、帶下色黃如黃汁,或挾血絲,伴有腰骶酸重。病位在足太陰脾經與任脈,濕熱久蘊可釀成癥塊。
2. 青瘕
與肝經鬱滯相關,症見少腹刺痛、月經紫暗有塊,或經前乳脹。因情志不遂,肝氣橫逆,血瘀胞宮而成。清代《醫宗金鑒》提及此證「形如青泥」,實指瘀血挾痰濁之象。
3. 燥瘕
因津血虧耗,胞宮失潤,燥熱內結而生。常見經量少、色深紅質稠,少腹按之灼熱。與《金匱要略》「婦人乾血癆」機制相似,屬陰虛血燥之變證。
4. 血瘕
為瘀血凝滯之典型,見《靈樞·水脹》「石瘕」相關論述。特徵為少腹硬滿、月經閉阻或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有塊。病機在寒凝氣滯,血行不暢,積於胞絡。
5. 脂瘕
多因痰濕脂濁壅滯,症見帶下黏膩如脂膏,少腹柔軟而膨隆。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所述「痰瘀互結」與此相符,好發於體豐氣弱之婦人。
6. 狐瘕
此證命名取「狐性善變」之意,表現為少腹包塊時隱時現,伴月經紊亂、精神恍惚。與《神農本草經》提及「狐疝」機制不同,實屬肝失疏泄、氣機逆亂所致。
7. 蛇瘕
特點為少腹觸診有條索狀物,蜿蜒如蛇,疼痛遊走不定。《聖濟總錄》描述其「上下無常處」,乃風邪入絡,與瘀血相搏而成。
8. 鱉瘕
因陰寒內盛,積聚成形,腹中結塊堅硬如鱉甲。明代《證治準繩》指出此證「按之應手」,多伴四肢不溫、經遲色淡,屬寒凝血瘀之重症。
八瘕辨證需結合五行理論,如青瘕屬木、黃瘕屬土等,治療以調和氣血為本,重視「氣血相配,攻補得宜」原則。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強調此類病證「久病入絡」,用藥常佐蟲類通絡,體現中醫「異病同治」的辨證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