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八華」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八華穴
八華穴為經外奇穴之一,首載於《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其定位方法獨特,以兩乳頭間距之四分(即2寸)為邊長,作一等邊三角形。初始將三角形頂點置於大椎穴(第七頸椎棘突下),底邊保持水平,下端兩角即為兩穴;隨後將此三角形之頂點移至前一三角形底邊中點,再取新三角形下兩角為穴,如此反覆三次,共得八穴,故名「八華」。若僅取上六穴,則稱「六華」。
此穴組屬背部特殊刺激點,其定位結合幾何原理,與經絡氣血流注相關聯。《黃帝內經》強調「背為陽,腹為陰」,背部穴位多主調理陽氣。八華穴位近督脈及膀胱經循行區域,督脈統率諸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故八華穴具有溫補陽氣、調和營衛之效。
主治功能
八華穴傳統用於虛損諸症,包括:
- 氣血虛弱:如久病體虛、羸瘦乏力,可結合艾灸溫補脾腎。
- 骨節疼痛:尤適風寒濕邪侵襲所致之痹證,透過灸療散寒通絡。
- 肺系病症:如久咳、氣喘,因其近肺俞區域,能宣肺理氣。
- 盜汗自汗:調節衛陽不固,與陰郄、後溪配伍更佳。
操作技法
臨床多採用艾炷灸,每穴3至7壯,以局部溫熱透達為度。亦可配合針刺,斜刺0.3~0.5寸,得氣後行補法。其灸效機制在於激發陽氣,類似《針灸大成》所述「燔針劫刺,以火熱之力驅逐寒邪」之理。
八華穴之應用體現中醫「以形治形」的思維,通過幾何布穴涵蓋多經氣血交會處,增強整體調節作用,為虛勞證治之重要輔穴。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